在台北重返職場的想法,對 Katherine 來說其實不是新鮮事。她早已在國際職場上摸爬滾打十年,外派中國、輾轉新加坡,生活裡總是充滿了變化與挑戰。然而疫情後選擇在家相夫教子的一段時光,讓她開始問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要怎麼過?
那天我們在 AON 喝茶,她笑著說:「我還是忍不住,跑去找了份世界 500 強的工作打工。」我愣了一下,隨口問:「怎麼會想去打工呢?」
她攤開手,很自然地回答:「人呀,就是要工作呀!還記得你之前分享的《百歲人生》等三本書嗎?那些觀念對我很震撼。你想想看,六十五歲退休後,若幸運還能活三十年以上,這麼長的一段人生該怎麼辦?我不想虛耗在抱怨與等待裡。趁著還年輕、還能動,我要再一次回到職場卡個位。兼職,正好能兼顧家庭,又沒有財務壓力,最自由。」
她的眼神亮亮的,那不是「被迫重返職場」的無奈,而是「主動擁抱新挑戰」的決定。
「我想體驗不一樣的職場!」
Katherine 坦白說,她在辦公室混得太久了,雖然熟悉文書、會議、跨國溝通,但她一直有個心願:想試試看服務業。
「我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每天站在櫃台後面,面對一波波顧客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情?比方奶茶店、速食店、餐廳,我都想試。SPA 也很想學,因為我很愛按摩,哈!」
想了幾天,她決定投遞履歷到「餐飲業 SOP 的龍頭」——麥當勞。
投遞的速度比她預期的快,流程卻簡單到出乎意料:填資料、留下電話,然後就被打發回家等消息。她笑說自己急性子,還幻想著隔天會收到「恭喜您錄取,明天請報到」的通知。結果左等右等沒下文,心裡還小劇場上演:「打個工也這麼難嗎?不會真的人到中年就什麼都不行了吧?」
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那間店是新開幕,整個流程還在走。
四小時的實習,直接站櫃台
終於接到通知,她被安排到新的店進行一天四小時的「實習」。她原以為會像企業新人訓練一樣:坐在會議室、看簡報、人資主管一板一眼講解公司文化。結果一到店,就被丟到櫃台,直接上線。
「我真的嚇一跳!產品我只吃過,但不可能全部都背得滾瓜爛熟吧?」
她笑著分享那天的「站櫃台初體驗」:
- 檢查主食與飲料
後台出餐後,第一件事就是核對。她得用筆逐一確認餐盤上的主食,避免錯給客人。 - 放配料與小物
看單子再放入番茄醬、餐具、餐巾紙。早餐時還得附上鹽、胡椒、刀叉。 - 大聲叫號
「這個最可怕!」她不好意思地說。對她這種辦公室出身的人來說,大聲喊號碼簡直是公開演講的翻版,偏偏櫃台每天都要喊上百次。 - 螢幕操作的小秘密
原來消費者點餐後,後台就進入計時。她本來很老實跟著流程,結果「老鳥」卻提醒她:「先把號碼按掉,不然時間太久會影響考績。過一會兒再用叫號方式出餐就好。」
她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以前自己在麥當勞等餐時,號碼突然不見。原來......
「學姐」的冷臉,與 小12 歲主管的評語
四小時下來, Katherine 客氣地問主管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那位年紀小她至少十二歲的主管想了半天,只說了兩點:
- 站櫃台要喊得更大聲。
- 不要被老員工欺負。
聽起來有點心酸,但她卻笑得很開心。
「可能是因為在辦公室太久,習慣了大家都客客氣氣。結果第一次在餐飲業,才發現有些人講話真的很直白,甚至兇巴巴的。像有個『學姐』一開始很熱心教我,但發現我沒照著按掉螢幕的餐號,就立刻變臉了。」
這份「不加糖的真實」,對 Katherine 而言反而很刺激。她笑著說:「跟這些人共事,好像回到了另一個真實的社會,不再是西裝筆挺、言語修飾的職場,而是最直接的碰撞。」
「那四小時,我忘了喝水上廁所」
結束實習後,她長長吐了口氣。
「在等工作通知的時候,我覺得很煩躁,心裡還有點懷疑人生。但四小時一做完,我突然覺得自己又和社會有了連結。」
她說那幾個小時裡,居然忘了喝水、忘了上廁所,因為腦子完全沉浸在出餐、核對、叫號的節奏中。
那是一種「被需要」的真實感。
我的感觸
聽她講完,我不禁被感染。心裡浮出一個念頭:「要不要我也去打個工?」
說來有趣,她原本是秘書出身,十多年國際職場經驗,照理說不必在意一份速食店的兼職。但她的眼神和語氣,卻比我認識的許多「大公司高階主管」更有光彩。
因為她找到的,不僅是一份工作,而是「重新進入社會的勇氣」。
感悟:
- 工作不只是為了錢
在沒有財務壓力下,她還是選擇工作。因為人需要被需要,需要與社會保持連結。這是心理需求金字塔頂層的「自我實現」。 - 職場身份可以重新定義
以前是秘書、外派菁英,如今是速食店員工。但她不在乎,反而樂在其中。身分的轉換,不代表價值的降低,而是體驗的拓寬。 - 學習是人生最好的保險
從櫃台 SOP 到面對「學姐」的態度,她不斷學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經驗,卻在她心裡累積成一種安全感:我還能適應,我還能上場。 - 勇敢跨出第一步
很多人在卡關時會拖延、懷疑自己,最後停滯不前。但 Katherine 選擇了「先去試」,哪怕只是四小時,她就收穫了新的連結與能量。
如果你也正處在人生的某個「空窗期」,無論是職場轉換、家庭階段,還是疫情後的調整,或許 Katherine 的故事能給你一點勇氣。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必須高大上,也不是所有的選擇都需要長遠規劃。有時候,先走出去,讓自己重新與人群、與社會互動,就是最好的開始。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那四小時的體驗,可能就會點燃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