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真的賺比較多,但不代表你就能存下很多錢。像我,薪水的一半都花在旅遊上了。
外派生活的光鮮亮麗與真相
對很多看我社群軟體的朋友來說,外派就是一種「升級版」的上班生活。高薪、低開銷、住宿伙食全包,再加上長假和異國體驗,誰不羨慕?
我也是這樣開始的。越南工業區的外派職缺,讓我拿到幾乎是台灣兩倍的薪水,這是文組剛畢業很難拿到,還有公司提供的住宿與補貼。每個月帳戶裡的錢越積越多,乍看之下我就像職涯早收成的幸運者。
但真正讓我驚訝的,是我發現自己薪水的用法開始出現一種奇怪的模式。為什麼我的一半薪水都花在旅遊?
當你幾乎不需要為三餐、房租和交通花錢,那筆固定進帳的錢就像沒出路的水壓一樣,會自然尋找出口。
我開始大量旅遊。返台、出國、度假,每次放假幾乎都在移動,一年五到六次的長短旅程,幾乎成了理所當然的節奏。
旅遊花得毫不手軟,因為「我值得」、「我賺得起」,這些念頭在腦海裡浮現得太自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並不是在享受,而是在證明什麼。

2025 上半年開銷
從快閃旅遊到旅行疲乏:失衡的消費快感
剛開始的旅行,真的很開心。選飯店、找景點、吃美食、拍照打卡,每一段都充滿期待。
但到後來,我開始感到不滿足。不是因為累,而是無止盡的比較。不管是跟外派圈的夥伴比較,還是過去自己。
有一次在歐洲,明明看著美景,在知名雪場體驗滑雪生活。我卻在回房看著同事又去更高級的海島度假,還買了房。心理羨慕飛更遠的同事,一邊想著明年的旅遊計畫,而不是享受當下。我發現我的比較心態把旅遊從體驗變成績效。
回到台灣後,我重新定義什麼叫「值得」
當外派期滿、我搬回台灣,生活重心從補貼中的無感花費,轉回現實的每一筆支出,才真正感受到衝擊。
房租、水電、交通、吃飯,每樣開銷都在提醒我:你已經回到需要自己養活自己的狀態了。旅遊,也不再是說走就走的衝動,而是需要計算的選項。
這時候,我開始問自己:什麼才是值得花錢的體驗?
我開始嘗試每季一趟國內小旅行,逛城市裡的步道與綠地、泡在圖書館一下午、報名一堂讓我期待的工作坊。這些過去看起來「沒什麼」的活動,卻讓我慢慢找回日常裡的充實與真實。

花掉的那50%,讓我學會了什麼?
我非常感激,自己在職涯的早期能有機會去這麼多國家旅行,而且旅遊當下真的不需要算得太仔細,想飛就飛、住得也舒服。
只是現在回到台灣,生活進入另一種節奏後,難免會有點心理落差。不是羨慕別人,而是開始不太敢像以前那樣「說走就走」。甚至看到還在外派的朋友出國玩,也會微微覺得自己好像慢了一步。
但我知道,那只是心理上的過渡。我正在學習:旅遊不是炫耀,而是選擇;而現在的我,正在練習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外派讓我飛得快,但也讓我看清,只有慢下來,才能真的知道要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