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變怨偶」或是「期待中是神隊友,現實卻是豬隊友」,都是新手爸媽會遇到的婚姻關係的挑戰,我們大部分人邏輯上會認為說,若爸爸能投入去分擔育兒的重擔,那就能減輕媽媽的壓力,這句話並沒有錯,但這可能是一種被簡化過的思維,因為每個人對於怎麼照顧一位新生兒可能就存在不同的意見,像是孩子這一餐喝的奶量比平常少,那我該繼續堅持餵奶下去嗎?這時候可能爸媽的意見就不同了,又或是孩子哭多久,我要去抱抱他?一天當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幾十次不同的育兒情況,每一次可能不見得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或是說,即使問題相同,但若發生在不同脈絡下,可能又要用不同的做法去應對;假設去考量到爸媽在此刻的身心狀態是相當疲累的,那夫妻兩人要能和氣的共同討論出對孩子最佳解方,都是件很具磨練的考驗了。
因此,我們會聽到有一種說法是,在生孩子之前,如果夫妻雙方的婚姻滿意度能高一點,那孩子誕生之後,就比較有空間能被慢慢扣分了,這樣的形容也代表有了孩子開始,夫妻雙方的摩擦、抱怨與不滿會逐漸升高,要怎麼做好育兒工作,又善待伴侶,會是值得用心去思考的議題;我聽過有人形容說,「婚姻」才是夫妻之間的第一個孩子,這說明了婚姻關係是需要雙方投入心力去灌溉、同理、保護的。
也讓我們再一次重新思考,為何爸媽都想愛護好孩子,但兩位大人卻能發生這麼多的不一致和爭執?我覺得這背後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在影響著,這時候,我需要先借用一本書的某一章節主題,來繼續談我們接下來的主題,這本書的書名叫做:「給媽媽的貼心書」,作者是溫尼考特先生,他是一位小兒科醫師,專長是兒童精神分析,他在書中提到「寶寶的標準跟妳的標準」,主要是在談「掌控感」對於每一個人的重要性,書裡刻劃了我們對於生活規劃的期待,以及孩子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美好藍圖。
那再回來,我們接著「掌控感」這個主題進行詳談,來試想一下,當一對伴侶滿懷期待的走入了婚姻生活,他們對彼此的想像、對未來生活的安排是渴望的、有熱情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也能為對方付出些什麼,認為生活的步調會是在掌握之中的;當順利懷孕開始,媽媽可能是第一位察覺情況不對的人,因為她發現隨著腹中的胎兒逐漸長大,胎兒佔據媽媽身體的面積不斷擴大,媽媽的整個腹部都被寶寶佔領了,幾乎胸部以下的空間都屬於寶寶的,媽媽在做很多日常生活的事物變得越來越不順利,例如:無法自己剪腳指甲、坐在太低的椅子會很難站起來、爬樓梯很容易喘、無法久站或走太久、睡覺平躺會被寶寶重重的壓著,必須改成側睡;通常這些生活上的不便、媽媽身體變形所帶來的害怕,她都可以用母愛來化解,告訴自己說:「只要寶寶都有健康長大,我都可以忍」。
但到了順利卸貨之後,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足以將夫妻兩人建立的生活秩序全部「摧毀」,大人們開始發覺為了滿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他們必須犧牲自己的需求,像是爸爸無法再熬夜打電動、媽媽無法隨心所欲的追劇,孩子入睡後的空檔,大人只能拿來補眠、吃東西、做家務事;這種失控的時間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孩子並不是一下子就能長大懂事,過了幾年這種失去自我、一切以孩子為重的模式後,有些爸媽會對自己感到陌生、他似乎不再是原本那個有自我主見的人了,而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題該怎麼做決定,似乎會讓人感到迷惘、麻木,又或是更加堅持掌控自己還能握在手裡的決定,到了這時候,摩擦與衝突,就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片刻突然爆發。
談到這裡,也別忘了提到家裡的第三位重要成員的意見─孩子,大家可別覺得孩子都是在順應爸媽的意見下生存的,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很有自己的脾氣與自我意識的,特別是長到了兩歲開始,孩子第一個會說的表達意見的詞彙就是:「不要」;當孩子說著不要時,他們會感覺到一種掌控感,他們可以選擇想要什麼、以及不想要什麼,這是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儘管在爸媽眼中,認為孩子堅持的事情都很莫名其妙、前後矛盾,但邏輯對孩子而言是不重要的,他想為自己做安排,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