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天才領袖 」文章主要在講「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應避免的 10 件事」,核心重點是:父母的行為和態度會深刻影響孩子的人格與品格。文章提供了每個錯誤行為的原因、心理學依據,並附上替代做法,強調以尊重、陪伴和正向引導為主。以下整理重點概覽:
教養中爸媽應避免的 10 件事
- 語帶威脅的氣話
- 問題:恐嚇換服從 → 失去安全感,可能反效果。
- 替代:「我訊息」表達情緒,聚焦行為不人格。
- 用賄賂或交換條件
- 問題:孩子只看外在回報 → 忽略內在動機。
- 替代:正向鼓勵,讓孩子體驗努力的成就感。
- 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 問題:產生自卑、逃避、討好型人格。
- 替代:與「昨天的自己」比較,發現個人優點。
- 陪伴孩子心不在焉
- 問題:孩子感受不到重視 → 逐漸疏遠。
- 替代:安排固定親子時間,眼神交流,透過繪本或桌遊互動。
- 違背承諾
- 問題:失去信任 → 學習失信行為。
- 替代:若無法做到,要誠實道歉並解釋原因。
- 急於幫孩子解決問題
- 問題:剝奪學習機會 → 缺乏獨立性。
- 替代:觀察能力、給空間嘗試,容忍挫折。
- 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
- 問題:孩子焦慮、不安 → 學習以情緒解決問題。
- 替代:回家前調整情緒,誠實表達但不發洩。
- 敷衍回答孩子問題
- 問題:好奇心下降 → 不願分享或提問。
- 替代:一起查資料或承認「不知道,但一起找答案」。
- 公開場合責罵
- 問題:傷自尊 → 無教育效果。
- 替代:私下討論、保護孩子自尊。
- 以暴制暴
- 問題:傳遞「暴力解決問題」訊息。
- 替代:了解原因、教情緒表達與衝突解決技巧。
核心理念
- 教養是一個「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
- 重點不是避免所有錯誤,而是意識到錯誤並調整。
- 尊重、傾聽、陪伴 → 孩子學會責任、誠實、自信、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