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性-(九)英國佛教社群的生殖意念偏態發展的靈性失控事件
此例的列入,我有些猶豫,因為不像前幾例是性質惡劣的犯罪事實,而是一位修行者靈性失控的自我約束問題。
雖然有諸多批評與爭議,但案情相較前幾例,是較緩和的。而可關注的,這是宗教中少有支持同性主張的失控行為。
如果能有更緩和的說法或觀點,是否能為同性情感得到社會認同這件事,獲得更多的支持呢?
吾覺得值得深思,故將此例列入。
例三:英國Triratna Buddhist Community三寶佛教社團的Sangharakshita事件。
三寶佛教社團,前身為西方佛教會之友(FWBO),是一個國際性的佛教徒聯誼組織。
該組織由桑哈拉克西塔(Sangharakshita,1925–2018)(本名Dennis Philip Edward Lingwood丹尼斯.菲利普.愛德華.林伍德)於一九六七年在英國創立,自稱是「一個致力於以適應現代世界的方式傳播佛教真理的國際網絡」。
在秉承佛教傳統的同時,組織也關注當代思想,特別是西方哲學、心理治療和藝術的思想。
全球有超過一百個團體隸屬於該社團,包括北美、澳大拉西亞和歐洲。在英國,它是最大的佛教運動之一,擁有約三十個城市中心和靜修中心。
該團體被描述為「或許是創建普世國際佛教組織最成功的嘗試」。
但該團體也因缺乏「精神傳承」而受到批評。
儘管桑哈拉克西塔曾師從多位著名的佛教導師,有時甚至接受過他們的灌頂,其中包括嘉迪什.卡西亞普、達爾多仁波切、法王敦珠仁波切、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和蔣揚欽仁波切,但他從未被認可,以至於他不被承認是位導師。
批評指出,該社團並非由上師領導,而是透過所謂的「友好等級制度」運作,一些批評人士認為這可能會引發問題。
一九九七年,著名佛教評論家斯蒂芬.巴徹勒(Stephen Batchelor) 便表示,FWBO的運作方式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體系」,其著作「具有那些自以為掌握所有答案的人的可預測性」。
桑哈拉克希塔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對他的支持者來說,他是一位將東方宗教教義引入西方的精神先驅。而對他的批評者來說,他是個利用自身地位虐待弱勢年輕男性的性侵犯者。
在二十世紀七O年代和八O年代,該社團面臨性剝削和性虐待的指控。
一九九七年十月,當時英國《衛報》宗教事務記者的瑪德琳.邦廷在一篇報道中,廣泛指控了該運動在二十世紀七O年代和八O年代存在的性行為不端、教條主義和厭女症。
報告中最詳細的投訴來自馬克.鄧洛普 (Mark Dunlop) 的指控。
鄧洛普曾在一九七O年代初與該運動的創始人共同生活多年,並於一九八五年退出該組織。報告詳細描述了鄧洛普所敘述的他們之間關係的私密細節,並聲稱桑哈拉克希塔(拒絕發表評論)曾告訴他「要想在精神上發展,就必須克服反同性戀的習性」。
報告還包含一位匿名人士的進一步指控。該人士稱,他曾被誘導與位於倫敦南部克羅伊登的FWBO中心負責人發生性關係。 「這位社區負責人非常有權勢,個性強勢,而且非常善於操縱。他能本能地察覺到人們的弱點。」消息人士說。
第三個擔憂源自於一位前FWBO成員的母親的投訴。該成員因患有憂鬱症已於一九九O年自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的報告指出:「他感覺社區試圖疏遠他與家人和女性的關係,並直接試圖鼓勵他進行同性戀行為。他表示,儘管有人試圖通過利誘和威脅讓他進行同性戀行為,但他從未沉迷於同性戀行為。」
《衛報》報道後,引發了廣泛的爭論。
批評人士指出,桑哈拉克希塔及其高級顧問須菩提(Dharmachari Subhuti)的著作過分強調同性行為以及三寶佛教團體所稱的「精神友誼」,以至於有些人認為誤解或不當行為的可能性在所難免。
根據《佛教百科全書》的記載:「FWBO的獨特之處之一,就是其成員公開接受同性戀。該組織成員認為,反對性虐待的戒律與其說與性關係的正式結構有關,不如說與這種關係本身的性質有關。」
在一九九四年出版、二OO九年再版的桑哈拉克希塔官方傳記中,須菩提寫道:「桑哈拉克希塔認為,男人必須克服對同性戀的恐懼,正視他們的朋友之間可能存在某種性吸引力這一事實。」
《衛報》的報導也引發了人們對桑哈拉克西塔言論的爭議,該報道認為桑哈拉克西塔的言論不利於女性和家庭。
他表達了佛教早期經典中的觀點,例如他認為,至少在精神修行的早期階段,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致力於精神生活。一九八六年,他寫道,夫妻與核心家庭可能是神經衰弱的根源。
「事實上,一對夫妻是由兩個半人組成的,他們彼此無意識地將自己全部的存在的一部分投入到對方身上:彼此依賴對方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最終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到。」(Sangharakshita,1986,另類傳統)(吾認為,雖然此句話被拿來作為指控的依據,但此句話以八階來看並沒錯。因為三階之前的愛情確實如此,要升到第四階之後,有明確並有自信的自己,才能在自己身上找到那份安全感。)
儘管佛經和歷史學家承認佛陀本人也曾擔憂過這些問題,尤其是在他兒子羅睺羅出生後,他離開家時堅信「家庭生活與最高形式的精神境界不相容」,批評者引用了此保守觀點,作為二十世紀八O年代FWBO中仍然存在厭女情緒的證據。
而須菩提的著作則顯示,這些觀念可能更為普遍。
在其著作《女人、男人和天使》中,須菩提認為,轉世為女人的精神境界不如轉世為男人。
須菩提認為,「男性僧團成員對男性密特拉(年輕、缺乏經驗的佛教徒)的性興趣,可以建立一種聯繫,從而發展出心靈上的友誼(kalyana mitrata)。」
他進一步指出,雖然「有些人當然傾向於這種吸引力,但也有些人故意選擇改變自己的心靈性偏好,以便將性作為上的友誼的媒介的媒介」。
他還認為,「男女關係……在精神上可能並非特別有益」,並談到了「男女關係的危險」。他認為,那些無法遵循這些觀念的人,就是受到「禁忌」或「不願放棄先天的傾向」的阻礙。
作為一場運動,當時的FWBO給出了詳細的回應,並堅定地支持其創始人。
二O一O年,更名後,該組織則發布了一份官方歷史,承認其成員普遍擔心,至少在二十世紀八O年代及之前,創始人曾濫用其佛教教師的職位,對年輕男性進行性剝削。
二OO九年,在接受採訪時,桑哈拉克希塔在回答關於他與學生之間性行為的問題時表示:「也許在極少數情況下,他們並不像我當時想像的那麼願意——這是有可能的。」
在回答後續問題時,他表示:「我並不認為自己是一位真正的老師。」
他補充說:「我與人交往過很多很多次,絕大多數都與性無關,而其中大多數,包括性接觸,對雙方來說都是令人滿意的。如果有任何一次交往讓對方不滿意,無論是當時還是事後回想起來,那都是一種遺憾,我對此深感抱歉。」
二O一六年九月,BBC新聞報道稱,三寶運動的前成員聲稱,他們在該組織位於諾福克的靜修中心遭到桑哈拉克希塔的性虐待。
BBC當地頻道播出了一份基於對三名男子採訪的報道,其中一名當時未滿同性戀同意年齡(二十一歲),他們聲稱自己被迫與桑哈拉克希塔發生性關係,並被告知儘管他們是異性戀,但同性性行為將有助於他們「取得精神進步」。
經過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另一名前成員聲稱,二十世紀八O年代,當他十六歲時,曾在該組織位於克羅伊登的中心被該組織的另一名高級成員性引誘。
二O一七年一月四日,在因肺炎住院治療後,桑哈拉克希塔發表聲明稱,「對於所有傷害或惹惱佛教徒同胞的行為,我深感遺憾,並請求他們的原諒。」
二O一七年一月十九日,三寶領導層發表聲明回應桑哈拉克希塔的道歉:「的某些過去是困難的,對我們僧團中的許多兄弟姐妹以及與我們社區相關的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
二O一八年十月,三寶教的一群成員發布了一份內部報告,稱超過十分之一的信徒聲稱在教團服役期間經歷或目睹過桑哈拉克希塔和其他高級成員的不當性行為。
該報告是對這些指控的調查結果,旨在「查明與桑哈拉克希塔性行為相關的事實」。
報告承認,桑哈拉克希塔「並不總是認識到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權力不平衡」,並且「在性關係結束後,他並不總是願意或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二O一九年七月,該組織與《觀察家報》分享了這份報告。
不管後續如何,桑哈拉克希塔已於二O一八年十月三十日因肺炎和敗血症去世,享年九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