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大學與研究所都是念傳播相關科系,理所當然可自動歸類在「文組生」這個框框裡,目前工作上唯一跟這場考試有關的能力,應該就是業務資料分析時會使用的「資料前處理」跟「敘述統計」這一類的本命技能,然而這個認證的其他知識領域,對我來說都算是從零開始的陌生地帶,如果你一開始跟我有同樣的憂心是很正常的,既然要考就弄懂它即可。
感謝老天的眷顧與自己的堅持,讓我繼續再取得一張國家級證照,事前我絲毫不敢輕忽,即便是初級認證,我將僅有的三個月準備時間,壓縮成六個月來用,最後兩科竟然都以同燈同分74分收尾(算是低分飛過,70分以上才算及格),不管如何,我都要心存感謝!


iPas的後台提供的實用功能,讓考生知道自己的答題能力在全國考生裡達到甚麼等級位階,並從中了解自己的強弱項。
我參加的是第三梯次(2025/08/16)的鑑別考試,一開始我還以為走錯考場,下午考第一科坐下來看到題目時,被那「長的不得了」的題幹所震攝,因為光是要讀懂它的表達意圖就花了我不少眼力,加上電腦答題,我解一題才想換一題,所以不會知道下一題是甚麼樣子,想說解完這題應該就解脫了吧?然而接下來題目,也幾乎全都是這類「情境式」+「長題幹」的組合,然後每一個答案的邏輯想起來似乎也相當合理(根本逼人點選),但又沒有「以上皆是」的選項啊....心想這次可能「去了了啊」(我的報名費啊...)。第一科都出成這樣了,那下一科肯定也不會太輕鬆。
一一將沒把握的題目標註起來後,算一算其實也有十五題,也差不多就是合格的臨界值了,只希望這裡面我有做對了甚麼。
第一科堅持到最後一分鐘才把解答送出去,走出教室回到考場大廳時,現場果然是一片哀嚎,接續的第二科果然也沒給考生甚麼好臉色,大夥考完一起離開景文科大時,我甚至還在車廂上頻頻聽見考生們在電話互相「問候」出題老師。我也想到其中很特別的一題,題幹暗示以下選項都是正確的,但請考生從這些正確答案裡選出「最佳」的那一個!原來還可以這樣考,看來是我題目刷的不夠多,中級版我想可能要刷過十萬題以上才敢去考了。
相信出題老師也是有苦衷的。
這次題型會如此大轉向,我想原因應該也是不難理解啦,根據iPas官網資料,前兩次整體通過率分別是56.6%與58.9%,這次大幅驟降至45%,應該就是「產生鑑別度」的考量,不再是好好先生大送分了!前兩次我沒去考,只聽說大部分偏向概念與記誦的題型(這些對文組生來說可能就是一項優勢,但我最想搭時光機回到前兩次的考場去答題就好~)而面對這第三梯次「冷面大革新」的考生們,大家也只能摸摸鼻子硬著頭皮接球應考了。

(資料來源:iPAS官網統計)
有了這次考試經驗後,下一波的考情,「長題幹的情境題」應該就會穩妥妥地成為未來考試方向,讓考生可以在閱讀中理解判斷題目的意圖,出題老師應該也可以享受到試題「充分發揮鑑別度」的血色甜美果實,增加鑑別強度確實也是「必要之惡」,建議下一波考生,自己用AI設計題目刷題時,題幹務必愈長愈好,先把這個狀態熟悉後,就不用現場頻頻「問候」出題老師,也更能專心答題,我想...只要能率先看懂題目要傳達的「意圖」,應該就已經先贏一半了。
然後我想...名詞解釋型的題目,應該已經成為一段美好的過往,可放手無需再眷戀(但該知道該背的專詞還是要背在心中就是了)。
考場後記

這個時候會搭車到這裡的一定都只有考生,大家加油!這天真的是有夠熱的熱....
我的準備時間大約只有三個月,時間非常短,扣除掉還要上班處裡案件的障礙,時間真的是我最稀缺的資源,我早上起床後,上班前就是耳朵塞耳機開始聽自己做的PODCAST課程,騎車開車期間,也是聽好聽滿,絲毫不浪費這些破碎時刻。
老實說,考試前我從來沒聽過甚麼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 ),也不知道SVM、PCA、AUC、KNN、K-Means、CNN、RNN、ROC、MSE、MAE....等等這許多專業的「行話」,因為準備這次考試,才知道這些行話其實都「躲藏」在我們生活應用裡面很久了,這場考試剛好讓我有機會把黑布掀起來看個仔細,雖然最後也只能是「喔原來是你喔,然後略懂略懂!」,但至少跨越了「完全不知道」的這條線,這三個月就這樣持續「略懂略懂下去」,我就準備上戰場了,當然如果能有更多時間,我仍會嚐試努力跨越「略懂」的程度,或許才更對的起這類具有國家認證級別的考試。
然後,這次「iPas AI應用規劃師」的考試,跟前兩次相較,確實也並非我想像的那種「初級」考試(但可能就是我文組生的觀點吧?還是其他文組生並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心中只想到「搞錯了吧?這一點都不初級啊,這是PRO吧!」,我會永遠記住這次看到題目時,烏雲瞬間降頂的頭暈目眩感。
文組生微觀察
考試那天一早我從花蓮車站出發,到台北後搭捷運轉到安坑輕軌才能抵達考場,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我沒有帶任何的講義或讀本,因為真的是舟車勞頓天氣又熱得要命,加上該理解的應該也要知道了,資質駑鈍而無法理解的部分,就待下次改進吧。
「AI應用規劃師」其實是經濟部產發署因應產業需求的開創型證照之一,目前沒有官方考古題,經濟部雖然有擬訂科目名稱,但內容其實就是完全沒有範圍的,我也觀察到現場考生看的讀本都不相同,看起來應該是細心製作的「獨家得分祕笈」。
首考科目「人工智慧基礎概論」範圍異常廣泛,從「資料敘述統計」到「機器學習」,還有各國自己都還在傷腦筋的AI治理,還有每天變來變去的語言模型(LLM),都在考試範圍內,我觀察自己的答題率,在「人工智慧概念」與「Nocode-Lowcode概念」這兩部分有明顯落差,難道就是來自於這種「文組人」與「資訊人」的「本命技能」差異呢?
第二科目「生成式AI應用與規劃」的考題範圍,相對是比較容易掌握的,雖然說記誦型的題型不會在這裡出現,但根據我的小小觀察,第二科目才是會佈滿大量需要有記誦點的地雷區,特別是No-code, Low-Code這一部分,這次考試我就在這裡間接失了很多分。

最後,我認為在考試準備上並沒有固定範式可以依循,應考者只能不斷地自我延伸去搭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相信每個人搭起來的長相都不同,但只要自己看的懂、看得舒服都沒關係,特別是我們文組人最愛塗鴉畫筆記,只要拿出這個精神,訂製出一本屬於自己的應考本,就已經功德無量。

2025/08/16是AI應用規劃師第三梯次的考試,考試地點在新店的景文科大,也是我第一次搭台北的輕軌,附近鮮少餐飲店,八月適逢暑假,若想提早來考場,記得要吃飽再來。

考場外的休息空間,位置上滿滿的人在準備考試,一群人擠在座位版前查看自己的考試座位,聽他們現場專業的交談內容,我猜想他們都是資訊相關領域或是現職的工程師人員。

座位版現場,有點感覺像是在看當年聯考的放榜榜單那樣刺激。
如果你想考iPAS AI應用規劃師這張國家級證照,以下幾個網路資源是我極力推薦,他們無私貢獻精心製作的內容,都足以成為大家前進的基石,閱讀他們的精闢分享後,建議大家能長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足以應付愈來愈難掌握、如雨後春筍的各類時事題型,第三梯次的考題鑑別度,我想應該也臨界初級天花板了吧?下一梯次的難度,我料想應該就差不多到這裡了,身為文組人如我,也無法再接受比這次更難的AI應用規劃師考題了,我有限的理解力也差不多已經到了極限...
我曾聽某位前輩分享對於iPAS AI應用規劃師考試這件事的良心建議,其實就是「早考,早幸福」,反正伸脖子縮脖子都是一刀啊!(嗯,聽起來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下一場準備的提醒
- 更多各行各業融入輔助科技時需解決的情境判斷。
- 更多的推理組合題,就是哪種「我現在要做某件事,哪個程序是對的?」
- 會出現更多跟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 )判斷對應的情境題。
- 題目會愈來愈長.....答題選項的相異度僅有微小差異。
- 可能會有插入圖形判斷的題型(這次很意外竟然沒有)。
- 不要相信官方樣題,它只會讓人有過度美好的想像。
- 經濟部指定的教科書還是要看,裡面有基本概念。
- 每天務必追刷相關行業動態,因為那是文組人的另一個世界。
- 最後兩周,建議把題目刷好刷滿,難度可以設定高一點。
- 如果可以,把你的教材都製作成PODCAST,不要浪費自己的空檔時間。
- 把這張證照當作持續學習的標記,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 仔細讀題判斷題目意圖。
- 在景文科大考試的朋友,務必先吃飽再過去。
- 不要太早交卷,多檢查幾遍。
- 文組人只要努力也是有機會取證的,加油!
感謝伴我學習前進的三位老師
最後,把我的好運也傳遞給你,祝有興趣取證的朋友一次順利 All 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