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行話或術語,其實我要談的 都是在指英文中的”jargon”這個字。字典上對術語一詞的解釋是:「在某個職業或群組內流通,外人往往難以理解的特殊字彙或措辭」。
舉例如下:
醫學- BP(Blood Pressure 血壓), 醫師或護理師常直接說「病人的 BP 有點高」。
- Code Blue(藍色代碼), 醫院緊急代號,表示病人心跳或呼吸驟停。
生醫 (Biotechnology / Biomedicine)
- 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次世代定序), 常見於基因檢測、分子生物學研究。
- 抗體人源化 (Humanization), 指把動物來源的抗體改造成更接近人類抗體,減少免疫排斥。
電子產業
- 良率 (Yield Rate), 量產過程中,產品達到規格要求的比例。
- Tape-out, IC 設計完成並送交晶圓廠製造的階段。
資通訊 (ICT)
- Latency(延遲), 資料傳輸的時間差,5G、網路遊戲特別重視。
- Bandwidth(頻寬), 網路可傳輸的最大資料量。
電影
- 殺青, 電影或影集拍攝完成。
- 分鏡 (Storyboard), 把劇本內容畫成分鏡圖,方便拍攝規劃。
藝術文化
- 破格 (Breaking the form), 在傳統藝術中,打破既有規範的創作方式。
- 裝置藝術 (Installation Art), 藝術家利用空間、物件創造沉浸式體驗。
「術語」一詞也有時會被賦予負面的意義,用來形容某人說話不清楚、故弄玄虛,刻意用聽起來很了不起的技術性詞彙,以表達不知如何使用白話來敘述的內容、意圖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
大量的術語使用,並不等於很厲害。
在某專業領域真正厲害的大師,其實是有能力使用深入淺出或比喻性的敘述,讓非行業人能聽懂其專業領域的知識。
「能說得簡單」往往是「真正懂得透徹」的表徵。
讓我們來看一個舉例。假設有生物醫學背景的你想向一般普羅大眾人解釋免疫系統是什麼?
如果用專業術語來講會是:「免疫系統是一個由免疫細胞、組織與分子所組成的複雜網絡,負責辨識並清除外來病原體,維持體內穩定。」
一般人聽完大概會覺得:「嗯…很重要,但聽不太懂。」
如果用比喻來說明免疫系統,說明的內容可以是這樣:
「你可以把 免疫系統想像成一座城市的”保安系統”。皮膚與黏膜就像城牆,第一道防線,防止敵人進來。吞噬細胞像巡邏警察,看到陌生人就先抓起來。T 細胞像特種部隊,專門處理特定的恐怖分子。B 細胞像情報局,會做「敵人的通緝令」(抗體),讓大家下次遇到更快抓到。發炎反應:就像警報響起,告訴整個城市這裡有危險。」
這樣的表達方式,即便是沒讀生物學或免疫學的人,也能立刻抓到重點。
再舉一個例子。
假設要介紹心臟瓣膜問題(以二尖瓣閉鎖不全為例),專業說法是:「二尖瓣閉鎖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是指心臟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無法完全緊閉,導致血液在心臟收縮時逆流,可能造成心臟負荷增加與心衰竭風險。」
聽起來滿專業,但一般人可能霧煞煞。
比喻性的白話說法:
把心臟想像成一個「水泵」,心房 像是儲水槽,心室 就像幫水加壓的主要水泵。二尖瓣 就像是水泵出口的一個「單向閥門」,確保水只能往前流,不會倒退。當這個閥門 關不緊 的時候,每次水泵(心室)收縮時,除了把水往前送到全身,還會有一部分水 漏回儲水槽(心房)。結果就是,水泵工作更吃力,因為它得「多做功」來維持輸出。長期下來,儲水槽(心房)會因為壓力過高而「被撐大」,水泵(心室)也可能「疲勞、受損」。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介紹如何在學術界合宜使用術語。
作者的重點是:在學術圈進行學術寫作或談話時,要注意不要被歸類為「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作者不是建議完全不用術語,而是要貼心讀者/聽者著想。假如講者目標是引起聽眾或讀者們的注意,並且傳達訊息或與之對話,那就得要使用對方能理解的言語與表達方式。
作者建議運用以下四種方式來處理非用不可的術語:
- 在第一次使用某術語時解釋其含義。
- 先不要直接寫出術語,而是用白話進行說明,然後在後面解釋(或用括號加註)。
- 製作一份詞彙表涵蓋文中所用的術語。在第一次使用術語的時候,可以用粗體或斜體表示,暗示讀者可以翻閱詞彙表查詢其意義。
- 舉一個例子來顯示術語的意義或運用方式,可以直接在文中舉例,也可以用註腳的方式來舉例。
總之,把某專業領域內的術語介紹給圈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能讓圈外人看得懂術語,大多數的人會欣賞作者/講者體貼的帶領他們理解其學術領域的內容和貢獻。
###

攝於日本星野渡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