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總是具有一種我無法理解的自信。例如在職場中,我們總會看到 一個現象:缺乏經驗的員工自信滿滿地提出自以為很棒但其實無效的建議,在生活裏,我們也會觀察到,一知半解的人更急切於辯駁,極力捍衛自以為對的立場與觀點。
我自己是屬於寧願被低估實力的那一類。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在一次受華頓商學院前副院長沈本漢的訪談中,提到自己「喜歡被低估」。 可見,低調的風格不一定不好。
直到數年前,我學到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稱為達克效應,終於恍然大悟我觀察到的現象。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鄧寧 (David Dunning) 和賈斯汀·克魯格 (Justin Kruger) 在 1999 年提出的認知偏誤現象。達克效應主要描述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
- 能力不足者過度自信: 那些在某個領域能力較差的人,因為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洞察力,反而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覺得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優秀。他們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甚至會瞧不起真正有能力的人。這被稱為「愚昧之峰 (Mt. Stupid)」。
- 能力較強者低估自己: 相反地,在某個領域非常專業和有能力的人,可能會低估自己的技能和知識,認為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其他人來說也同樣簡單。這可能導致他們不夠自信,甚至產生「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er Syndrome)」,覺得自己只是僥倖成功。
為什麼會發生達克效應呢? 主要原因是能力不足的人缺乏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認知狀態的能力。他們不具備區分「懂」與「不懂」的能力,因此無法識別自身的不足。簡單來說,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若問,陷入達克效應的人有何不妥嗎?
確實,這種現象無關道德問題,只是,在職場裡,具有達克現象的人若被有實力的人識破,他必無法獲得某些人的信任,從而影響考評與升遷。
如何避免陷入達克效應?
- 保持謙遜與的心態: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要持續學習和探索新知識。
- 積極尋求反饋: 主動向他人請教,接受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這有助於更客觀地了解自己的表現。
- 定期反思: 經常回顧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過程,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 願意與不同觀點的人交流: 透過和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可以拓寬視野,發現自己的盲點。
理解達克效應現象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並提醒我們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
達克效應也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始於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