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你分享一則電動車產業的重要訊號——MIH 聯盟推出了《MIH 期刊》首刊號,而執行長關潤在文章裡直言:「電動車價格下跌是必經之路」。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產業洗牌、投資風險與消費者選擇三重意義。
--- 一眼看重點 MIH 聯盟推出期刊,鴻海關潤提出觀點:電動車價格下跌是產業成熟前的必經過程。 電池與電驅動系統(EDU)成本快速下降,平台化標準推動製造效率提升。 短期市場將陷入價格戰與混亂,但長期有助於產業健康化。 投資人要注意:價格下跌壓縮毛利,但能生存的企業會更具競爭力。 --- 為什麼現在會被提起?三個驅動因素 1. 成本結構正在快速下降 電池與電驅動系統成本下降幅度顯著,快充技術與模組化設計成熟,使得車價下探成為趨勢。 2. 市場競爭加速,短期必有價格戰 車廠為搶市佔率,不得不壓低價格,導致早期買家面臨二手殘值不穩定。 3. 政策與資本推動結構轉型 補貼退坡、環保法規、資本投入,加速了電動車從「新鮮事物」走向「大眾商品」的過程。 --- 對市場與投資人的意義 結構性洗牌正在發生 能在價格戰中存活的企業,必須具備「平台化能力」和「供應鏈整合力」。這也是 MIH 的定位。 估值需要重新評估 短期 EPS 可能下滑,但長期競爭力才是決定公司市值能否持續的核心。 投資人要分清楚「誰能活下來」 光靠補貼或單一爆款車型的企業,風險更大;能做到模組化、快速推出車款的企業,才有勝算。 --- 投資人應追蹤的 5 個指標 1. 電池與核心零組件成本走勢 —— 是否繼續下降? 2. 毛利率與營益率 —— 價格戰下,企業能否維持利潤? 3. 平台化滲透率 —— MIH 模組化是否被更多車廠採用? 4. 補貼與政策變化 —— 政府的支持或退坡會直接影響價格。 5. 市佔率動能 —— 哪些車廠能在價格戰中保住市佔率? --- 粉色小結(溫柔提醒) 電動車產業的「價格下跌」其實就像一場風吹過花海:短期內看似混亂,花瓣飄散,但留下來的會是更堅韌的植株。對消費者來說,未來會有更親民的選擇;對投資人來說,則是一場考驗——要學會看穿短期的波動,找到真正能在風中站穩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