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在上半年曾經分享過〈我的簡單生活練習:三款包包與日常小物開箱分享〉,作者 Ofumi 在書中有提到「定量」的這個概念,我在其他的書籍中也有閱讀到類似的說明,所以在這裡想要分享相關資訊的整理。
核心理念:定量管理的三重收益

💡 定量管理的本質:建立「動態水位線」系統。
上限防囤積 → 預警線防短缺 → 讓消耗品如活水流動。
流派技法拆解:空間整理宗師的定量哲學
整理生活學院 | 人-物-空間的黃金三角律
- 「一進一出」閥門法則:買新的物品,就丟掉舊的。透過這個機制,阻斷物品囤積鏈,讓家中保持可控狀態。
- 兒童玩具「可應付量」公式
- 保留數 = 孩子專注時長(小時) × 3
- 定期舉辦「玩具換屆儀式」,透過整理+選物的過程培養孩子的選擇與取捨能力。
- 物品普查行動:建立《消耗品清單》,記錄現有數量與上限值,例如洗碗精最多3瓶、備用電池最多8顆,讓家中物品數量透明化、可控化。
Ofumi | 數字結界封印術 - 三步驟建構定量體系
來自《包包只要三個就夠》的整理哲學,透過「數字結界」為物品劃出上限,避免不自覺累積。三步驟建構定量體系:
- 分類:劃定「核心消耗品」範疇,如保養品、文具。
- 設限:設定「魔法數字」,如化妝包容納量 ≤ 10 件物品。
- 顯化:用實體容器倒逼精簡,如文具必須全放入一個筆盒中,超過就淘汰。
近藤麻理惠 | 「呼吸感」收納法
- 空間填滿度 ≤ 90%:為空間預留 10% 的「呼吸空間」,避免壓迫感與收納過載。
- 視覺警示線:當衣物形成拱型時,需要立即整理。
九成空間原則:不只是衣物,清潔劑、化妝品、備品區亦適用,維持收納彈性,空間隨時能轉換用途。
Anita Vandyke | 「方舟生存式」的精算
源自《零浪費生活》的定量生活原則:
- 消耗品雙件制:毛巾、牙刷、拖鞋,最多擁有「家人數 × 2」,形成一用一洗的迴圈。
- 「觸盤計畫」:化妝品與護膚品固定 10 件,直到用完才補,避免促銷爆倉。
廚房乾貨、洗碗精、清潔劑等耗品,一樣適用「觸盤+雙件制」,減少促銷囤貨誘因。
📔 實務技巧彙整
🔍 家中消耗品種類盤點表
將家中常用消耗品分門別類,如:
- 個人用品:牙膏、牙刷、洗髮精、沐浴乳
- 廚房用品:保鮮膜、清潔劑、垃圾袋
- 文具耗材:膠帶、筆芯、便條紙
為每類設定「持有數量」+「上限數量」+「缺貨提醒點」,建立自家版【消耗品控管表】,搭配 Notion 或 Google Sheets 管理。
🗂️ 物品流量控管技巧
- 設定囤貨安全線:每樣消耗品保留量上限,例如洗衣精上限2瓶,超過立即停止補貨。
- 促銷清單機制:僅在【缺貨清單】上出現的項目,才允許在特價時購買,避免隨意促銷入手。
- 五秒自問法:面對補貨誘因,問自己:「家裡有幾個?用得完嗎?」
✨ 消耗品數量 = 自我管理邊界
很多人以為「物品越多、選擇越多,生活越充實」,但真正的生活質感來自適量可控。你擁有多少牙膏、化妝水、保鮮膜,反映的從來不是物價與折扣,而是你對自己生活秩序的掌握程度。
當你開始為物品數量設限,訂定自己的「消耗品定量」,其實就是在劃出自我管理的邊界。而這條邊界,會讓你的空間流動、情緒輕盈、生活節奏回歸自在。
你不需要家徒四壁,也不用苦行式極簡,只需要問自己:
「多少才剛好?」
「什麼才值得留?」
現在,就從打開抽屜、廚房、浴室開始,盤點一下你手邊的消耗品。為它們設個「魔法數字」,試著守住生活秩序線。
你會發現:
生活,不是被物品推著走,而是由你親手調節的節奏。
✨ 立即啟動:15分鐘定量革命
1️⃣ 本周末鎖定一個痛點區域(推薦區域:浴室櫃、藥箱、廚房抽屜、書桌收納盒)
2️⃣ 執行任務:
- 清點所有物品,記錄在《消耗品清單》
- 設定彈性上限
- 在容器貼上⚠️標籤:飽和警戒線 XX 件
3️⃣ 觀察狀態:一個月後對比焦慮指數與時間耗損
🎯 你的第一個實驗區是哪裡?留言曬出你的定量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