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假有點特別,友人說過得很像退休的日常生活,這話倒也有幾分道理。不同於以往,在許多因素交雜考量之下,並沒有在難得的假期出國旅行,甚至連國內的旅行都沒有。有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八月即將開始最後一個階段的易經課程,從2022年至今,一個卦接著一個卦,竟也講完了六十四個卦。然而,心裡頭仍有些想法與企圖,所以想要接續談《繫辭傳》,更想要傳遞學《易經》在義理易上頭與心理學的結合。如何把念頭轉換成實際的課程,那是個極其耗費心神的過程。
也因此,彷彿就漸漸地形塑了每日的生活樣態。一早起床,先讀一點書,然後吃早餐。接著沖泡咖啡,含括義式與手沖,這也在每天的練習裡,終於慢慢地掌握義式咖啡的沖泡方式。然後,整理極其迷你的花園,檢視與調整水分與日照。接著回到案頭寫作,那主要仍在於讀書心得的撰寫。也就是這段期間,雖然課程上仍有不小的壓力,但也許天性使然,總仍會把心力分出去。其實,暑假看了好多本很精彩的書,舉凡《無路之路》、《內在富裕》、《蒙娜之眼》、《靜靜地我改變了》、《存在之路》、《禪與悟》、《禪門》、《史賓諾莎診療室》、《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掬星》、《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等等。
這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幾個部分,首先,關於《無路之路》與《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內在富裕》的閱讀,剛好與原本就極為看重的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相契合,所以剛好可以在交互比對中,更豐富既有的想法。其次,隔了許久,再次重新閱讀聖嚴師父關於禪修與佛法的書籍,每每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觸良多。記得有一天,讀著讀著,彷若師父就在一旁叮嚀著,不禁想起了皈依時的場景,回想著這一路走來的百感交集,竟放聲大哭。不肖弟子,荒廢修行,慚愧不已。
那情緒的拉扯,也許是因剛好同時閱讀著《靜靜地我改變了》一書。看著書中作者與聖嚴師父的種種互動,以及不斷反思己身的狀態,接著將禪修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更加深切地體悟到己身的不足。卻也覺得該要好好地回過頭整理與檢視、再次學習自己的專業。一如閱讀《存在之路》的過程中,得以再次重新耙梳自己的專業能力,那更是一種幸福。
當然,除卻上述之外,關於《易經》書寫所仰賴的大量閱讀,彷彿已經成了這十幾年來的習慣,因為得要不斷地消化,才得以在課程中信手拈來各種深刻的涵意。也才有機會與自己原本的其他相關的知識碰撞出火花。隨著今年終於迎來課程的結束,在時間的分配上又會是另一波的轉換。也許可能重新去耙梳過往所書寫的《易經》的內容,也許可能換不同的角度去發展出不一樣的面向。有很多的也許,仍在心頭醞釀。
而另一方面,浸淫在《易經》十幾年之後,這幾年總會思考著,下一波的學習主軸會是什麼。這兩三年,總一直在藝術史的範疇裡學習,那也是自己所著迷的部分。再加上芳療的接觸,又拉起另一波的歡欣。雖然學習都一直緩慢地前行,可是卻仍然沒能很快地有系統地進入學習的步調之中,過往總以為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內心仍心繫著《易經》的課程。但沒想到八月,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插曲,又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那就是開始接觸沈邑穎醫師所著的《經絡解密》套書。其實過往學習《易經》的過程,就曾經接觸中醫相關的書籍,再加上曾經接觸《黃帝內經》。所以對於這部分原就充滿好奇,而在閱讀《經絡解密》一系列書籍的過程中,欣然於其書寫的系統與模式,與自己非常契合。所以閱讀時,充滿興致與歡欣。於是乎,就這麼開啟了相關的學習,這一步會走多久,一如射手座的性格,其實我也沒有把握。但也許那會是繼《易經》之後,另一個全然投入的系統學習。
回到日常的敘述裡,早晨就在咖啡與書籍的陪伴下度過,午間則每日看著一集「小孤島大醫生」,然後午休。午寢起來,則是泡茶準備《易經》的課程。下午,蒸腳排汗、排毒,然後學著站樁。晚上依然在閱讀與學習的調性之中,只是會刻意與白天有所錯開。就這麼一日復一日,內心倒也富足。有時,不免羨慕著旁人旅行的分享,於是乎,遂回頭開始書寫擱置的遊記,那彷彿再次回到當下的興奮與感動,那又是另一番獨特的滋味。
有時會想著,這會是我的退休生活嗎?其實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幾乎沒有跟家人以外的人互動,只是一直回到己身的安放。試著學習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試著回過頭感受一下自己的狀態;試著找回生命的輕盈與開放。也許那只是一個過渡吧!但不得不承認,至少這段日子極為鍾愛那樣的過渡,極其享受學習與自己身心更貼近的過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