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養》的作者,是一位記者、也是三歲女孩的媽媽。她與女兒之間的溝通,充滿了大吼、尖叫、吵架、情緒崩潰,而她對於教養孩子也充滿著迷惘與絕望。
在一次墨西哥之旅中,她見識到那裏的母親總是從容以對、而孩子也樂於合作,她開始對現代西方的育兒知識感到疑惑。她研讀了一些人類學家的理論後,發現西方核心家庭,可說是最不傳統、在人類歷史中存在也極短的一種家庭結構。換句話說,人類並不是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下演化出來的,自然也不符合孩子的天性。
為了找出符合人類天性的的教養方式,她造訪了三個歷史悠久的原住民部落:馬雅、因紐特、以及哈扎比,試圖從中學習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處。書中花了許多篇幅在描述作者實際造訪部落時,見識到當地人跟孩子相處的細節。另外,作者也有將這些見聞,轉化成讓讀者可以直接實踐在生活中的具體建議。
讓孩子融入大人的生活
在這三個原住民文化當中,大人不會特別「迎合」孩子做事情,也就是不會有「以孩子為主的活動」,也沒有專門設計給孩子玩的玩具。
大人們就是做著自己本來就要做的事情:採集、煮飯、打掃...等,有時大人會邀請孩子幫忙,有時則是放牛吃草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當然,有些需要注意的「實行細節」,列舉幾個為例:
1. 請孩子幫忙時,用示範的、不要只是口頭講
2. 孩子做錯時,不要口頭糾正,用示範的
3. 孩子要做危險的事(但沒涉及性命攸關),不需要阻止,只要冷靜的告知他後果
4. 孩子想幫忙,但不是用家長習慣的方法時,讓孩子嘗試
....
我發現這些細節可以歸納成八個字:沒有期待,沒有傷害。
如果我讓孩子來幫我打蛋,不期待他照著我的方式打蛋,
那麼當他把蛋殼捏爆、用手指頭攪拌蛋黃時,我也就不容易生氣,
自然我可以從容一些、他也可以快樂體驗這一切。
作者也有提出具體實踐的做法,像是:
- 將週末的其中一天設為家庭日,當天沒有孩子專屬的活動,只有全家一起加入的活動。
- 每天花5分鐘,放任孩子自己玩,不用給予指示。雙方習慣以後,慢慢延長這個時間。
實踐:讓孩子陪我做家事
我還記得看完書的那天,是星期五。
我興奮的想:隔天要一打一,就來做餅乾吧!
結果這天晚餐,孩子突然決定用手拿食物吃,搞的桌子、椅子、他本人都一團亂。
我看完書的滿腔熱血,被澆熄了些,隔天的餅乾計畫也立刻取消。
雖然我願意讓他吃飯亂搞,但絕對不想在做餅乾的一小時讓他自由發揮。我得先確認自己可以忍受的範圍,才能放手讓他玩。
我認為《自然教養》與都市教養方式像是光譜的兩端。
一端是讓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生活,另一端則是給予孩子專屬的「課程、體驗、玩具」。
比起完全遵循某一方,我更想在這兩者間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位置。
看這本書之前,家事多半還是我跟隊友包辦,因為這樣最快。
但現在我會先想想,邀請孩子一起做家事的後果。
- 請他幫忙收衣服,他亂丟會讓我煩躁嗎?不會,就讓他一起。
- 食物打翻,請他一起擦地板,結果越擦越髒?我會生氣,那就不要讓他幫。
- 請他打蛋,結果弄得亂七八糟?我洗孩子、隊友收流理台,可以。
經過思考後,我逐漸增加「請孩子幫忙」的家事項目。
兩三個禮拜的嘗試下來,發現孩子能做到的家事比我想像中的多。
而且對他來說,家事就是另一種「之前沒玩過的遊戲」,他也玩得很開心。
少買一點玩具
書中對於玩具的建議是:不要買。已有的玩具如果孩子不收好,也可以丟掉。
剛開始看到這個建議,我超興奮。因為孩子的東西,就是家中的亂源。
沒有玩具的家,該有多乾淨美好啊?
但實際觀察孩子後,我發現丟光玩具太不實際了。
雖然家事可以讓孩子幫忙,但並沒有多到可以讓孩子「忙不過來」。
如果把現有玩具丟光,那只剩下媽媽、孩子跟書本。光唸書就會先累死我。
不過,現在我看到玩具手癢想買時,就會先三思:
- 上一個玩具,孩子玩了多久就膩?現在還有在玩嗎?
- 家裡空間有限,買了這個,可以淘汰舊的嗎?
- 下次過節親友可能又會送玩具,要不要先等等?
補充
書中還有其他內容:像是面對孩子情緒崩潰怎麼做、如何能教出主動的孩子......等。
但因為我共鳴不大,就不多做分享。
此外,書中建議,多半沒有具體的適用年齡,是簡單用0~6歲、7~12歲來切分,家長需要自己評估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例如,書中有個建議是請家長不要當孩子的「腹語人」:就是當孩子跟其他大人對話時,大人不要幫孩子回答,讓孩子自行回答。
這很看孩子年紀,我的孩子才剛要滿兩歲,還在語言學習爆發期。如果大人不說話,都讓孩子自己回答,他反而會學不到在這個情境中,大人們會如何對話,反而很可惜。
但整體來說,我還是蠻喜歡這本書。
他讓我放下原有的育兒焦慮:我是不是應該買不同功能的玩具、帶孩子去上感統課程、去不同風景名勝讓他有豐富多元的體驗?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上面那些規劃是不錯,但如果讓我已經感到疲累、焦慮,不如放慢腳步,讓孩子做家事、在公園跑跳、去超市買菜,他也不會錯過什麼,因為這就是生活。
最後,這是本舊書,圖書館借得到,推薦給各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