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給孩子什麼?孩子又真正想要什麼?
週末我去上了一堂心靈溝通課程。
老師拿出一副「親職澄清對話卡」,要我們從「價值卡」中挑出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我希望孩子擁有什麼能力?我期盼他能做到什麼?
桌上有大約63張卡牌,每張都寫著一段特質或功能。
就像在玩遊戲,你可以給孩子裝備技能:敏捷、力量、智慧、勇氣……每一張都讓人心動,又讓人難以取捨。
篩選分成四輪。
第一輪,我幾乎選了半數卡牌:尊重別人、有禮貌、身體健康、好成績、愛人的能力……每一張都像是父母心底的希望。

第二輪,只能縮減到10張,我開始思考哪些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尊重別人、身體健康、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第三輪,僅剩四張:身體健康、安全/珍惜生命/懂得保護自己、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第四輪,最後只能選一張。我毫不猶豫地選了「安全/珍惜生命/懂得保護自己」。
對我來說,孩子能平安、不受傷、懂得愛惜自己的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可是,當老師問我們:「孩子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我想到——「快樂、開心、身心放鬆。」

瞬間,我腦中浮現上週的畫面:我叮嚀孩子騎腳踏車要注意安全,要看車,他說「有,看到了!」。
可是安親班老師打電話說,他沒聽話,差點在路上受傷……那一刻,我決定自己帶他去上課。
孩子看著腳踏車,眼裡閃著失望:「為什麼不可以自己騎?」
我理解,他喜歡那種自由、快樂的感覺;而我,只想保護他。
在課堂上,我突然明白老師的用意——我們想給孩子的,和孩子真正想要的,可能不一樣。
每輪篩選就像剝洋蔥,一層層剝開,看到核心價值;而每一層選擇背後,其實都是父母的焦慮與期望。
當最後只能選一張卡時,父母與孩子的答案常常不同。
這讓我思考:如何在安全與自由、期望與喜悅之間取得平衡?
或許,父母的任務不是替孩子決定每一件事,而是在給予保護的同時,也留下一片自由空間,讓孩子學會在安全的框架裡,找到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