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剛出生時,餓了就哭、有人逗就笑,所有行為都出自於本能。當有任何需求時,小嬰兒們通常不會因為父母正在忙,沒辦法馬上給予回應,就懂得要安靜地在一旁等候。不過,當嬰兒慢慢長大,可能就會開始察覺到,自己的某些行為好像會讓父母開心,而某些行為似乎會引起父母的責罵。
我想,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都有過這種經驗,只要考試 100 分、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或是在外面不跑來跑去、大聲嬉鬧、跌倒時不哭泣,父母就會覺得我們很棒、對我們很好。而為了再一次獲得這種開心的感覺,我們會不斷地讓自己表現得很守規矩、很有禮貌,但卻並非每次都能得到相同的稱讚與獎勵。
小時候,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只知道我們想要得到認可,因此只會更加努力,最終,長大成為一個過度體貼,體貼到讓自己筋疲力盡的人。童年的經歷似乎讓我們認為,父母或身邊的伴侶,愛的是我們的行為,而不是我們的人 … 「無條件的愛,意味著沒有附帶條件:你被愛,純粹因為你是你。有條件的愛則意味著有附帶條件:當你做甲、乙、丙,或當你不做 A、B、C,我就愛你。」
▌“ 試著成為自己的「救贖」,把你一直期待別人給你的愛與關懷給你自己 ”
如果我們願意竭盡所能地照顧其他人,滿足他們的需求,為何不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呢?試想看看,當身邊的人難過、生氣或煩惱時,我們會對他們說哪些話、給予哪些支持?當下次自己感到難過、生氣或煩惱時,何不試著也這樣對待自己!
▌“ 試著不要假設你了解對方的情緒反應。你毋須為他們的情緒負責,你只能扛起自己的情緒 ”
有時候,我們總會先設想太多,覺得如果自己不這麼做,別人會覺得很沮喪,如果不幫助別人,可能會讓他們受到處罰或責罵。因為這些自己給予自己的罪惡感,讓我們很難說出拒絕的話 … 「記住:只因你開始留意自己的需求,不意味著你將變得差勁或自私。」
作者賈姬·瑪森是一位臨床心理師,本身就曾深受過度體貼的自我框架限制。在這本書中,作者除了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列出許多擁有相同痛處的個案故事,當你在閱讀這本書時,或許會發現,不少經歷似乎也曾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原來,想做好所有事、不讓任何人失望,這種心態並不是完全健康的。
如果你也常常把別人的需求擺在前面,為了滿足別人,寧可委屈自己一點;或是,你覺得拒絕別人會讓自己像個壞人,無法輕易拒絕老闆、同事或家人的請託,那麼,這本書能帶給你許多啟發。原來,一直以來,讓你筋疲力竭的其實不是那些人,而是你自己,並且,這本書能讓你學習到,如何一步一步練習,重新重視自己的身體及心靈需求。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我們都這樣生活了這麼多年,很難因為看了一本書就能突然放下過度體貼的本性。但,能在心裡種下改變的種子,即使一開始只是長出小小的新芽,時間一久,我們都有機會成為充滿自信的美麗花朵,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或許,你該勇於讓人失望》– 賈姬·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