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長在情感缺失的家庭中,是很孤單的體驗 ”
情感缺失的父母並不是不會照顧孩子,他們會提供物質上的需求,確保孩子三餐都有吃飽、學費都有繳清,但卻無法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這些父母通常比較在意自己的情緒,因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對孩子表達情感,當孩子難過時,反而是以責罵及處罰來代替安慰。
這些孩子,由於長時間處於孤單、不被認同的情緒中,下意識會持續選擇過著這種不快樂的生活,即使在工作上被壓榨,也會覺得這是正常的 … 「被父母抗拒或忽視情感需求的孩子,長大後常會遇到相同狀況:他們缺乏自信、不相信別人對他們有興趣,也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害怕會打擾到他人。」
▌“ 生命本能,讓我們無法推開情感缺失父母 ”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少吃不健康的食物,但對於不健康的關係卻似乎無法說斷就斷,更遑論是親子關係。其實,對於關係的維護,我們也並非完全沒有付出過努力,遺憾的是,情感缺失父母最喜歡的相處關係是角色順從,堅持別人必須依照自己的想法,以特定的方式生活 … 「與情感缺失者溝通時的感覺是單向的,他們對有來有往的交談沒有興趣。」
▌“ 就算他們缺乏愛的能力,我們還是會滿懷希望的認為,只要他們願意,就能愛我們 ”
從小我們被灌輸的觀念都是,父母會永遠支持你、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但這些說法其實並不適用於情感缺失的父母。與其執著於向他們尋求情感親密度,更好的做法是設定互動目標、和他們培養新關係,讓自己不再被過往的情緒綑綁及傷害 … 「專注在結果,而不是交流。一旦專注在雙方的情感交流、想改善或改變感情關係,互動就會惡化。」
▌“ 自在的設下接觸底線、不過度付出,並且關注自己的真正需求 ”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將父母的意見內化成自己的意識,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分不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而哪些事情又是這些內化聲音的要求 … 「有時為了保護自己健全的情感,儘管會激起極大的罪惡感和自我懷疑,你需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當我們無法理解為何父母總是讚揚他人,卻貶低自己的小孩時,或是發現自己好像一直過得不快樂、老是無法遇到對的交往對象或老闆時,這本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啟發,讓我們了解原來這些痛苦的現況都是可以被改變的。這本書共有十個章節,而上述我僅從中挑出四個章節中,各自的一小段內容做了摘要,對於第一次聽到、想要了解情感缺失的人,非常值得反覆仔細地完整閱讀《假性孤兒》。
作者在書中列舉許多真實案例,或多或少,我們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過去與現在,但作者也不希望我們恣意為情感缺失下定論。除了對於情感缺失及情感健全給予全面性的剖析,這本書還提供了數份評量表,讓我們可以勾選、評估身邊的人符合哪些表現,並由我們與父母過去的相處經驗來判斷,他們有多麼符合情感缺失的特質,以及屬於哪一類型的情感缺失者。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替他人貼標籤、將自己的不開心怪罪於他人。這本書的目的是讓我們能放下原有的執念,走出未能獲得擁抱與安全感的童年!
《假性孤兒》 – 琳賽·吉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