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行政院正式拍板:
新青安貸款,將不再被《銀行法》§72-2的「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住。
這意味著什麼?簡單說:銀行辦理新青安時,不用再顧慮 30% 的放款上限。
銀行可以釋放更多額度,解決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房貸荒」。
先來回顧問題出在哪
① 政策初衷是好的
新青安自 2023/8 上路,短短兩年核貸近 13 萬戶,金額超過 9,900 億元,七成以上是 40 歲以下的年輕人。這些數字告訴我們:的確幫到不少剛性需求。
② 卡關出現
但根據《銀行法》§72-2,銀行的住宅及企業建築放款不能超過存款與金融債的 30%。
- 本國銀行平均已到 26.04%
- 公股銀行更高達 27.61%
- 合庫甚至衝到 28.38%,快觸碰警戒線 28.5%
- 因為這條「天條」存在,公股銀行核貸意願下降,首購族出現貸款核不出來、甚至交屋卡關的窘境,也就是「房貸荒」。
這次鬆綁代表什麼?
① 9/1 起回溯適用
只要是新青安的貸款案件,直接不計入 §72-2 限額。
也就是說,銀行放再多新青安,都不會被算在 30% 上限裡。
② 立即緩解房貸荒
對銀行來說,壓力大幅減輕,可以大方核貸。
對民眾來說,等待時間縮短,不用再擔心「資格符合卻貸不出來」。
③ 政策方向更明確
政府用行動告訴市場:新青安就是要「專款專用」,確保幫助到自住需求,不是給投資客炒房。
投資人該怎麼解讀?
① 房市角度
- 短期:新青安核貸量能擴大,對首購族是利多,成交量可能回穩。
- 中長期:房價仍取決於供需結構、利率走勢、建商推案量。這次鬆綁只是「資金面」放寬,不代表房價一定下跌或上漲。
② 銀行角度
- 風險降低:新青安被排除後,§72-2 壓力下降,銀行不用被迫踩煞車。
- 股東關注:對金融股而言,放款額度增加,利差收入有機會小幅改善。
③ 投資角度
- 不要誤會這是炒房利多。政府同時強調 5P 授信原則,並嚴防人頭戶、投資客。
- 對股市投資人而言,這類政策變動,可能間接影響到金融股、營建股的表現。
提醒
① 利率還是關鍵
新青安再怎麼放寬,本質還是一筆 30 年的長期貸款。利率變化比政策更可怕。若全球利率環境轉向,月付壓力會放大。
② 自住 vs 投資要分清楚
政府這次明確表態「資源只給自住需求」。如果你是以投資為出發點,就要小心政策收緊時,可能會遭到更嚴格的審查。
③ 理財思維要穩
買房 ≠ 一定是資產。對大多數人來說,房子是負債 + 強迫儲蓄工具。
你的財務結構能不能扛得住長期壓力,才是重點。
個人看法
- 這次鬆綁算是及時雨,避免一堆符合資格的年輕人卡在交屋階段,對政府形象也算加分。
- 但根本問題仍在:台灣房價高、所得追不上,這才是青年買不起房的主因。新青安只是緩解現象,沒辦法解決本質。
- 投資理財角度:
- 不要因為看到政策鬆綁,就以為房市會大漲。
- 長期投資人,應該還是把焦點放在穩健資產(如高股息 ETF、債券配置),而不是被「買房夢」綁死所有現金流。
結語
政策鬆綁,短期的確會讓房貸市場「喘口氣」。
但對我們這些投資理財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房子不是唯一的投資方式。
新青安能幫你買到房,但不能保證你的財務穩定。
真正的關鍵還是:
① 分散資產配置
② 建立現金流
③ 控制好負債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