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案合作或對客戶服務過程中,資訊不對稱是最常見卻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它往往導致不同人員重複執行同一件事,最後造成時間浪費、效率降低,甚至引發彼此的挫折感與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建立流程,更需要在溝通方式上做出調整。
一、資訊透明:建立單一訊息來源
要避免重複執行,第一步是確保資訊對所有人來說都是 「即時、統一、可查詢」 的。
• 共享平台:利用 CRM、專案管理工具或雲端文件,集中保存最新資訊。
• 指定負責人:每個專案設一位「資訊門戶人」,由他統一更新進度與決策,避免訊息分散。
案例
在某次與客戶的合作中,業務 A 已經寄出需求確認表,但同事 B 不知道,隔天又請客戶重新填一次。結果客戶覺得公司內部沒溝通好,產生負面觀感。
若當時有在共享平台上標註「需求表已寄出,待客戶回覆」,B 就能即時看到狀態,避免重複。
⸻
二、避免重複:任務清楚確認
資訊共享只是第一步,「任務是否明確」 是避免重複的關鍵。
• 會後總結:每次討論後,用簡短訊息或紀錄標註「誰負責、何時完成、交付內容」。
• 狀態標籤:在任務上標記「進行中」「已完成」「待確認」,讓人一目了然。
案例
在內部專案中,成員小張和小李同時花了三天做市場調查,最後才發現做的是同一份報告。這不僅浪費人力,還讓兩人都很挫折。
如果在會議後有清楚標註「市場調查由小張負責,交付期限 9/15」,小李就能把精力放到其他任務上。
⸻
三、降低挫折感:問題導向的溝通
當重複工作發生時,與其責怪,更應該把焦點放在流程優化。
• 先肯定努力:承認對方的投入與用心,避免直接否定。
• 流程問題而非個人錯誤:強調「這是我們資訊流的漏洞」,而不是「你做錯了」。
• 共同改善:把這次的問題當成改善契機,一起設計更順暢的合作方式。
案例
某次客戶簡報準備時,兩個團隊同時製作不同版本的簡報,最後只能臨時合併,導致品質下降。
主管沒有責怪,而是說:「這代表我們的資訊同步方式需要調整,下次由專案經理統一建立簡報框架,大家在裡面填內容。」結果大家反而更願意配合。
⸻
四、實際做法建議
• 使用專案看板工具(Trello、Asana、Jira):視覺化任務進度。
• 週報或簡短進度同步:固定頻率,避免過度或不足的資訊交換。
• 制定簡單 SOP:建立標準流程,讓不同人都能快速跟上。
⸻
五、避免訊息失真:主管指令到客戶需求的準確傳達
除了資訊不對稱,另一個常見挑戰是 主管想表達 A,但客戶最後收到的卻是 B。這通常發生在多層級傳遞中,例如主管交代業務,業務再轉述給客服或直接對客戶。過程中若沒有清楚確認,訊息就會逐層偏移,導致最終結果與主管預期落差很大。
為什麼會發生?
1. 轉述省略或個人解讀:業務常因為怕說太多或想簡化內容,而自行刪減訊息。
2. 主管與執行者語境不同:主管強調「策略重點」,但業務/客服需要「實際話術」,轉換過程若沒對齊,就容易誤差。
3. 缺乏回饋機制:主管交辦後沒有確認「對方理解的版本」,只靠單向傳遞。
如何改善?
• 三明治式確認:業務聽完主管指令後,先重述一遍「我理解是……,所以要跟客戶說……,對嗎?」再執行。
• 書面化要點:主管交辦後,最好簡短記錄成 2–3 句明確訊息,業務直接帶著去跟客戶溝通,避免口頭轉述失真。
• 回饋閉環:在與客戶溝通後,業務要回報「客戶實際回應」與「我使用的話術」,讓主管比對是否符合原意。
案例
主管希望強調「我們的服務重點是快速回應與專業建議」,但業務在轉述時,變成「我們價格最有競爭力」。結果客戶誤以為公司主打低價,與主管想要建立的品牌形象背道而馳。
如果業務當時先確認:「主管,您希望我跟客戶強調的核心是『回應快』和『專業』,而不是價格,對嗎?」就能避免誤差。
⸻
資訊不對稱不一定完全能消除,但我們可以設計方法,讓問題 更快被發現、及時修正。當大家都能在透明的資訊環境中協作,就能避免重複與挫折,提升團隊信任感與效率。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