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討厭,長大後的影子
夜裡的燈光灑在書桌上,阿庭靜靜翻閱著自己寫下的日記,字裡行間記錄著小時候對父親的討厭:急躁、控制、永遠要別人跟著他的節奏走。那時候的他暗暗發誓:「我長大後,絕不要變成他這樣的人。」
然而,當他步入職場,壓力纏身時,他驚覺自己也會在專案推進中,急著要同事立刻配合自己的步調。這種熟悉的急切,讓他忽然看見父親的影子,映照在自己的身上。
「我是不是,也變成了當年最討厭的樣子?」這個問題,在他心中久久縈繞。
那些被討厭的特質,原來藏著愛的意圖
嘉玲老師也曾分享,她小時候最討厭父親的「急」,因為那種強迫性的節奏感,常常壓得她透不過氣。比如,明明說好七點出門,但只要父親六點半準備好,所有人就必須立刻就位。那種被迫加快的壓迫感,讓她憤恨不已。

可是,當她長大之後,有了更多自我覺察,才理解到父親的急,並不是敵意,而是「太在意」與「太想把事情做好」的一種表現。她開始能看見,父親的行動背後,藏著的其實是責任感與愛。
當她以這樣的眼光再回望過去,那些曾經討厭的瞬間,竟也多了一份溫度。
邏輯的盲點:理性也可能是「不講理」
另一位朋友則分享了另一個場景。他年輕時最討厭父親的情緒化與不講理,因此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理性、講邏輯的人。他自豪於自己的冷靜與分析能力,直到有一天,伴侶在爭吵中忍不住脫口而出:「你根本跟你爸一樣難溝通!」
那一刻,他愣住了。怎麼可能?自己明明拼命避免成為父親的樣子。可仔細想想,他才發現,自己雖然講邏輯,但在吵架時卻忽略了對方的情緒,只追著對錯不放。這樣的「理性」,其實正是另一種形式的「不講理」。
原來,當我們過度抗拒某種特質時,往往也會以另一種極端方式,重演它。

心理動力:越抗拒,越會成為
心理學有個有趣的現象:你越抗拒什麼,就越容易被它綁住。
就像指南針的東西南北,當父母選擇了「西」,孩子為了避免變得相似,便固執地選擇「東」。但這樣的選擇,其實仍舊受制於父母的影響,因為孩子忽略了「南」和「北」的可能。抗拒,讓人看似有選擇,其實不自由。
這種現象,讓許多人在人生後半場驚覺:自己活成了年輕時最討厭的樣子。
父母的優點,也在我們身上
成熟的過程,就是在父母的影子裡,看見不只是缺點,也有優點。
一位丈夫在與妻子的對話裡,被提醒到:自己身上的「自律」、「認真」和「努力」,其實和父親如出一轍。小時候,他只看見父親的嚴厲與不講理,卻忽略了父親白天當公務員、晚上兼職保險業務的辛苦,只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那份責任感與勤奮,其實早已烙印在他的生命裡。

同樣地,他也從母親身上承繼了「風險意識」與「節儉」。她從不貿然投資自己不懂的領域,細心記帳,精打細算。這份穩健的特質,也化為他今日面對財務時的冷靜與謹慎。
成熟的愛:理解限制,看見優點
當我們不再只是用「恨」或「敵意」去定義父母時,我們就能開始理解他們的限制,並看見背後的善意。
父母的急躁,可能是責任感;父母的情緒化,可能是他們不懂表達;父母的嚴厲,可能是害怕我們跌倒。當我們能將這些「缺點」轉譯為「在乎」,我們也就能用更成熟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甚至療癒自己曾經受過的傷。
真正的成長,不是切斷與父母的連結,而是重新詮釋這份連結。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你越抗拒什麼,就越容易被它綁住。」
- 「體貼的背後,如果沒有自我照顧,終將變成委屈。」
- 「父母的急躁,也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在乎。」
- 「理性若忽略情感,本質上仍是不講理。」
- 「成熟,不是否認父母的影響,而是重新詮釋這份影響。」
- 「真正的自我,不是反抗父母,而是超越父母。」
- 「愛與恨,往往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 「理解限制,看見優點,才是成熟的開始。」
- 「我們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但也有能力照亮自己的樣子。」
- 「當你學會擁抱矛盾,你就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