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0:為什麼我們最後都會活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時候的討厭,長大後的影子

夜裡的燈光灑在書桌上,阿庭靜靜翻閱著自己寫下的日記,字裡行間記錄著小時候對父親的討厭:急躁、控制、永遠要別人跟著他的節奏走。那時候的他暗暗發誓:「我長大後,絕不要變成他這樣的人。」

然而,當他步入職場,壓力纏身時,他驚覺自己也會在專案推進中,急著要同事立刻配合自己的步調。這種熟悉的急切,讓他忽然看見父親的影子,映照在自己的身上。

「我是不是,也變成了當年最討厭的樣子?」這個問題,在他心中久久縈繞。

raw-image


那些被討厭的特質,原來藏著愛的意圖

嘉玲老師也曾分享,她小時候最討厭父親的「急」,因為那種強迫性的節奏感,常常壓得她透不過氣。比如,明明說好七點出門,但只要父親六點半準備好,所有人就必須立刻就位。那種被迫加快的壓迫感,讓她憤恨不已。

raw-image


可是,當她長大之後,有了更多自我覺察,才理解到父親的急,並不是敵意,而是「太在意」與「太想把事情做好」的一種表現。她開始能看見,父親的行動背後,藏著的其實是責任感與愛。

當她以這樣的眼光再回望過去,那些曾經討厭的瞬間,竟也多了一份溫度。


邏輯的盲點:理性也可能是「不講理」

另一位朋友則分享了另一個場景。他年輕時最討厭父親的情緒化與不講理,因此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理性、講邏輯的人。他自豪於自己的冷靜與分析能力,直到有一天,伴侶在爭吵中忍不住脫口而出:「你根本跟你爸一樣難溝通!」

那一刻,他愣住了。怎麼可能?自己明明拼命避免成為父親的樣子。可仔細想想,他才發現,自己雖然講邏輯,但在吵架時卻忽略了對方的情緒,只追著對錯不放。這樣的「理性」,其實正是另一種形式的「不講理」。

原來,當我們過度抗拒某種特質時,往往也會以另一種極端方式,重演它。

raw-image


心理動力:越抗拒,越會成為

心理學有個有趣的現象:你越抗拒什麼,就越容易被它綁住。

就像指南針的東西南北,當父母選擇了「西」,孩子為了避免變得相似,便固執地選擇「東」。但這樣的選擇,其實仍舊受制於父母的影響,因為孩子忽略了「南」和「北」的可能。抗拒,讓人看似有選擇,其實不自由。

這種現象,讓許多人在人生後半場驚覺:自己活成了年輕時最討厭的樣子。


父母的優點,也在我們身上

成熟的過程,就是在父母的影子裡,看見不只是缺點,也有優點。

一位丈夫在與妻子的對話裡,被提醒到:自己身上的「自律」、「認真」和「努力」,其實和父親如出一轍。小時候,他只看見父親的嚴厲與不講理,卻忽略了父親白天當公務員、晚上兼職保險業務的辛苦,只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那份責任感與勤奮,其實早已烙印在他的生命裡。

raw-image


同樣地,他也從母親身上承繼了「風險意識」與「節儉」。她從不貿然投資自己不懂的領域,細心記帳,精打細算。這份穩健的特質,也化為他今日面對財務時的冷靜與謹慎。


成熟的愛:理解限制,看見優點

當我們不再只是用「恨」或「敵意」去定義父母時,我們就能開始理解他們的限制,並看見背後的善意。

父母的急躁,可能是責任感;父母的情緒化,可能是他們不懂表達;父母的嚴厲,可能是害怕我們跌倒。當我們能將這些「缺點」轉譯為「在乎」,我們也就能用更成熟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甚至療癒自己曾經受過的傷。

真正的成長,不是切斷與父母的連結,而是重新詮釋這份連結。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1. 「你越抗拒什麼,就越容易被它綁住。」
  2. 「體貼的背後,如果沒有自我照顧,終將變成委屈。」
  3. 「父母的急躁,也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在乎。」
  4. 「理性若忽略情感,本質上仍是不講理。」
  5. 「成熟,不是否認父母的影響,而是重新詮釋這份影響。」
  6. 「真正的自我,不是反抗父母,而是超越父母。」
  7. 「愛與恨,往往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8. 「理解限制,看見優點,才是成熟的開始。」
  9. 「我們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但也有能力照亮自己的樣子。」
  10. 「當你學會擁抱矛盾,你就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11會員
205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06
為什麼男生總被期待要「強大」?為什麼落後、脆弱、無助會讓人感到羞恥?這篇專欄透過故事、心理學解析與文化回顧,帶你看見男性背後的壓力與掙扎:從歷史遺緒到現代職場,從家庭期待到內心拉扯。唯有理解「強大」的真相,學會在脆弱中尋找力量,男人才能真正活出自由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9/06
為什麼男生總被期待要「強大」?為什麼落後、脆弱、無助會讓人感到羞恥?這篇專欄透過故事、心理學解析與文化回顧,帶你看見男性背後的壓力與掙扎:從歷史遺緒到現代職場,從家庭期待到內心拉扯。唯有理解「強大」的真相,學會在脆弱中尋找力量,男人才能真正活出自由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9/06
小時候的創傷,會不會註定我們一生的命運?這篇專欄以一位家暴倖存者的真實故事為起點,深入描繪他在愛裡的掙扎、懊悔與自我質疑,也透過心理師的解析,帶讀者看見:家暴的陰影雖然深刻,但不代表我們沒有愛與被愛的能力。療癒不是否認傷口,而是學會在關係裡重建安全感,勇敢活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2025/09/06
小時候的創傷,會不會註定我們一生的命運?這篇專欄以一位家暴倖存者的真實故事為起點,深入描繪他在愛裡的掙扎、懊悔與自我質疑,也透過心理師的解析,帶讀者看見:家暴的陰影雖然深刻,但不代表我們沒有愛與被愛的能力。療癒不是否認傷口,而是學會在關係裡重建安全感,勇敢活出屬於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2025/09/06
很多人把「有感覺」當成愛情的全部,卻在感覺消失時急著喊停。這篇文章透過實驗、故事與心理學解析,帶你看見:愛不是瞬間的悸動,也不是條件交換,而是一種長期的選擇與承諾。唯有當我們看清內心的需求,學會真實表達,愛才能從短暫的浪漫走向成熟的經營。
Thumbnail
2025/09/06
很多人把「有感覺」當成愛情的全部,卻在感覺消失時急著喊停。這篇文章透過實驗、故事與心理學解析,帶你看見:愛不是瞬間的悸動,也不是條件交換,而是一種長期的選擇與承諾。唯有當我們看清內心的需求,學會真實表達,愛才能從短暫的浪漫走向成熟的經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時候,跟家裡的人吵架,於是逃家朋友家一兩天晚上不睡大發牢騷,朋友或是朋友的家人,明著暗著,拐彎抹角的勸,不著痕跡將我們勸回去,回家時,心中帶著滿滿的歉意,覺得自己太敏感、太小題大作了。 當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時跟公婆不合,有時看小姑小叔白目,有時很想打妯娌,種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有一些時候,跟家裡的人吵架,於是逃家朋友家一兩天晚上不睡大發牢騷,朋友或是朋友的家人,明著暗著,拐彎抹角的勸,不著痕跡將我們勸回去,回家時,心中帶著滿滿的歉意,覺得自己太敏感、太小題大作了。 當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時跟公婆不合,有時看小姑小叔白目,有時很想打妯娌,種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我:「我一點,也不想變成我母親那樣。 她的行為對我造成的任何困擾,我都記下來了。 盡我所能不要變成她那樣的人。」
Thumbnail
我:「我一點,也不想變成我母親那樣。 她的行為對我造成的任何困擾,我都記下來了。 盡我所能不要變成她那樣的人。」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談到對父母親的情感,特別是對父母親的恨和憤怒。然這些負面情緒,其實並不會摧毀你對父母的愛。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談到對父母親的情感,特別是對父母親的恨和憤怒。然這些負面情緒,其實並不會摧毀你對父母的愛。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