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在這裡我會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
每一篇都是一段關於身份、文化與相遇的故事,記錄我們如何看見對方,也看見自己。
邀請你放慢腳步,聽一聽這些不同的成長背景、語言與生活經驗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
選擇忠於自身文化,並在跨文化生活中更加理解自己的 Jane
Jane(化名)來自馬來西亞,來台約九年。她在台灣完成大學及研究所學業,目前從事心理諮商相關工作。對她而言,跨文化生活不只是學習新環境的挑戰,更是一場認識自我與珍惜家鄉文化的歷程。
初來台的挑戰:口音與文化差異
剛到台灣時,Jane 曾因口音在課堂上被同學嘲笑。她回憶說,當時在課堂報告時講到「屋子」這個字時,同學們都不約而同的笑。
在 Jane 馬來西亞的成長背景下,從小到大都習慣說「屋子」。當時的她,百思不得其解這有什麼好笑的?後來老師公開糾正她,應該唸作「房子」。
從這個經歷開始,她逐漸意識到在台灣自己的口音會被笑,且被認為是錯的。
有時,她也會遇到自己的台灣好友會為了“正確的讀音”而展開激烈的討論。Jane 分享,一些台灣人很喜歡糾正,認為台灣的中文才是對的。但對她來說,這沒有任何對錯,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認知差異。
比如:血,馬來西亞會唸作 xuè(ㄒㄩㄝˋ),但台灣會唸作 xiě(ㄒㄧㄝˇ)
語言與文化適應:調整後的自我探索
為了順利溝通,Jane 主動調整中文口音,敏感觀察對方的發音習慣,將許多原本習慣的第四聲發音改為第一聲,讓溝通過程可以更加容易被理解。到大三、大四時,她幾乎可以隱藏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不被外人發現。
在心理諮商專業領域,她也更注重用詞精準度,以避免誤解他人想法和感受。
有趣的是,Jane 也分享了一個因爲過度融入而忘記自身背景的故事。當時,在和朋友討論公投議題時,她下意識回答「有去投票」,差點讓對方誤以為自己是台灣人身份。
堅定的身份認同
Jane 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非常清楚。她始終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華人,不打算申請台灣永久居留證,也會直接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國籍。
對她來說,跨文化的能力不在於融入多少,而在於能夠靈活適應同時保持自我根源。這份堅定,讓她在異地生活中始終保有自己的文化底蘊。
跨文化生活帶來的自由
跨文化生活讓 Jane 擁有選擇的自由,也讓她更清楚珍惜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她三、四年沒回馬來西亞,返鄉後對家鄉的新變化感到感慨,體會到「根」的重要性。
她特別珍視馬來西亞的峇峇娘惹文化,這種多元族群融合的文化在食物、語言和生活方式中都有體現。與台灣食物偏單一口味相比,馬來西亞料理的香料與味道層次讓她更理解文化背後的深度。
這些體驗讓 Jane 更加堅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文化價值,也學會在不同文化間保持自由而清楚的自我。
真實與堅定的自我
Jane 的故事展示了跨文化生活不只是帶來挑戰,也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並珍惜自身文化。她在異地生活中,堅定地保持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同時利用跨文化經驗彈性調整自己的狀態,以適應不同環境與需求。
在 Jane 的經歷中,可以看見:
她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也忠於自身文化,在異地生活中找到自己舒服的平衡

🌷若對今天的文章有任何感受,都歡迎在底下留言和我分享!
👉 也可以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看見更多在台東南亞人的真實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