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i:這篇文發佈時正巧是 8/31 我的家鄉 🇲🇾 國慶日
祝福馬來西亞 68歲生日快樂🎉)
《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在這裡我會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
每一篇都是一段關於身份、文化與相遇的故事,記錄我們如何看見對方,也看見自己。
邀請你放慢腳步,聽一聽這些不同的成長背景、語言與生活經驗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
在台八年、選擇呈現自己真實口音與文化的 John

【看見彼此 vol.03】旅台八年的 John (圖/ Pexels)
John(化名),是馬來西亞華人。
八年前,他來到台灣求學。大學畢業後,他曾經歷一段求職空窗期。那一年剛好碰上COVID-19 疫情,台灣就業市場陷入低迷。看著身邊不少同學選擇繼續升學,他也決定回到校園,開始研究所的生活。
雖然長期在台灣,但他始終把自己定義為「馬來西亞華人」。
語言調適的過程
剛來台灣時,有學長姐建議他可以稍微改變口音,會讓人覺得更親切。但 John 並沒有這麼做。
他形容自己比較 selfish,不在乎外界眼光。對他來說,不應該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口音或習慣。
「我就是這樣的人,別人要不要接受,是他們的選擇。」
John 的原則是:盡量保留、展現一個一模一樣的我。即便在不同環境下,別人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想像來定義他,但他並不打算浪費精力去迎合。
當然,他也不是全然不調整。John 分享自己在做兼職客服工作時,還是會使用繁體字,以避免同事因簡體字而增加理解成本。他說,這樣的改變不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是讓合作更有效率。

John 形容自己比較 selfish,不應該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口音或習慣。(圖/ Pexels)
對自己的身分認同觀察
「我其實是一個很平凡的人。」John 在訪談中這樣說。
他從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文化多重性」的困擾,也不會生活中特別強調自己的文化身份。
John 的身份認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剛來台灣時,他只是單純地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然而,在大學第二學期期間,蔡英文總統上任並推動「新南向政策」後,台灣許多學校開始舉辦東南亞相關講座和課程。
這些課程雖然是更多向臺灣學生或外國學生介紹東南亞的歷史、國情或文化等概況,但其實也無形中一再強化我的身份認同。某種程度上說,我是越來越認同我的身份和文化歸屬,比較矛盾的地方可能在於對於華人文化的認同和馬來西亞國族的認同部分。(John 訪談節錄)
根據 John 的分享,新南向政策的課程實施,反而強化了像他這樣學生的「東南亞人」身份認同,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同時背負「華人文化的歸屬」與「馬來西亞國族認同」。

John 的身份認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圖/Pexels)
對「歸屬」的思考
除了語言與身份認同,在訪談中也談到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歸屬感。
談到歸屬感,John 顯得很篤定。
「外人要怎麼看,是他們的事。」
他並不太在意外界的評價。雖然長期待在台灣,但他總覺得遲早會回到馬來西亞。
對他而言,無論是新加坡、泰國、東馬,甚至台灣,都是中轉站,而非終點。他相信自己最終還是會回到熟悉的土地。
真實與堅定的自我
在 John 看來,跨文化的經驗不只沒有模糊他的身份,反而讓他更清楚自己是誰。
在跨文化經驗中,他選擇以冷靜和堅定回應外界的想像,保留屬於自己的真實樣貌。
通過 John 的分享,可以看見:
他選擇不在意外界的眼光,保留自己的文化,也敢於探索自身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真實與堅定裡,散發著一種力量,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權選擇如何定義自己。或許,所謂的『看見彼此』,就是在差異裡依然能真實而自在地做自己。

你是否也曾在不同文化之間,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 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看見更多在台東南亞人的真實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