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成圖
文/喬正一
失智症患者雖然有許多共通性,但彼此之間的差異往往也很大。母親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許多醫護人員都會善意提醒家屬,不要讓老人整天嗜睡,因為那往往代表生命力正在逐漸流逝。這一點,我一直謹記在心。
然而,母親的嗜睡有時卻不太一樣。比如前幾天,她會顯得異常亢奮,有時甚至一整晚沒睡,半夜還因譫妄自言自語。等到好不容易入睡後,便開始整日昏睡。以我十年長期照顧的經驗來看,這種情況比較像是她失智後常見的週期性狀態,就像股市曲線的波動,或是雲霄飛車一樣:前一天過度亢奮,隔天就極度疲累。這樣的模式我已經習慣,但我還是向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求證,她也認同,並說她的病人中也有阿嬤是這樣,是屬於失智老人正常的情況。儘管如此,母親的狀態仍使我的心情隨著她如股市或雲霄飛車般的起伏而七上八下。有幾次,她忽然變得嗜睡,以前原本愛東問西、要洗澡、要聊天、很黏我的母親,突然異常安靜,反而讓我緊張起來。
母親沒有發燒,額頭摸起來涼涼的,溫度計也顯示正常;血壓正常,沒有咳嗽、痰或喘;血氧測起來也都在標準範圍。理性上我知道她並沒有急症的跡象,可看她一整天或連續幾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我還是忍不住擔心。畢竟她已經92歲,又有心臟衰竭和呼吸中止的問題,任何小狀況都可能被放大成危機。
我忍不住回想這十年,她因肺炎曾住院七次,每一次都是我在第一時間察覺異常,緊急把她送去醫院急救。接連七次與死神拔河的經驗,讓我培養出了極度敏銳的警覺與病識感。
有一次母親又呈現懶散嗜睡的狀態,我問她餓不餓,她有時說餓,但只吃兩口就不吃了;有時睜著眼躺著,懶得理我;有時又突然嫌我煩,罵我吵她睡覺。這些反應其實都在告訴我:她還認得我,腦袋還在動。只是當下的我,依然害怕。
直到半夜十二點,她突然起床說要洗澡,我們便帶她去洗。洗完後,她安安靜靜地躺下。隔天早上六點半,她又精神奕奕地把我叫醒,說想吃麵包,還能正確叫出我的名字,甚至開始跟我胡亂閒聊。看到她恢復熟悉的樣子,我才真正鬆了一口氣。
其實,母親的嗜睡,或許可以看成是失智進程裡的「補眠」狀態,因為之前的亢奮已耗去她過多的體力與能量,之後就必須要一段時間的休眠來恢復體力。亢奮與安靜如此交替,情緒與食慾互相牽動,這就是她目前的生活節奏。
我覺得,我更該相信自己的判斷與直覺。十年的長期陪伴與照顧,我比誰都懂母親的身體與作息。一旦母親真的陷入危險,我往往第一時間就能察覺。與其被網路上或AI的混亂資訊嚇到,不如多相信自己的直覺與經驗。
當然,照顧的挑戰從來不會少。光是餵藥,就常常像一場世界大戰。有時候她把藥含在嘴裡不吞下去,甚至最後吐出來。有幾次我氣到失控,把杯子重重摔在桌上。最令我焦慮與煩躁的,是我根本無法確定她到底吞下了幾顆。偏偏心臟衰竭的藥又不能隨意停下來,我既怕耽誤治療,可又擔心不小心重複給藥。
最後,我只好鼓起勇氣傳訊息向心臟科醫師請教。醫師回覆說:「理論上一天少一次問題不大,因為藥物代謝需要好幾天。」並提醒我當天不需要再補藥,以免重複服用,反而更危險。這幾句話,讓我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也讓我長了知識。原來,心臟衰竭的藥,「少一次」比「多一次」更安全。這個看似簡單的原則,卻成了我當天最深刻的領悟。
因為母親的福報,我們遇到了一位耐心解答、不厭其煩的好醫師──台北榮總心臟科蔡泉財醫師。對我這個長期照顧者而言,這份幫助就是最溫暖的支持。
照顧母親這十年,我不敢說我的修為有多高,但確實大幅精進。我發現,我遠比我自己想像的更機智、更理智、更冷靜、也更堅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