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需要負責家裡的晚餐,有次我想煮炒絲瓜,卻發現家裡沒有薑,於是到隔壁二伯家借了一點。後來媽媽發現菜裡怎麼會有薑,問了之後知道是我去借的,她提醒我:「不要去跟別人借東西。」
類似的情況發生了幾次之後,慢慢地在我心裡留下了一道深刻的禁令:「不要請人幫忙。」最後,當我遇到困難時,我傾向於自己解決,不習慣去尋求他人的協助(或請別人幫忙時,會感到相當拍謝)。
這樣的禁令一體兩面:- 好處:它培養了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壞處:當遇到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難題時,我傾向要求自己獨自承擔,往往因此壓力很大,甚至感到孤立無援。
在親密關係裡,「不要請人幫忙」的禁令也會帶來另一層影響,因為當我不願意請求幫助時,身邊的人也失去了「支持我、照顧我」的機會,而這些本可以促進情感連結的契機,也就錯過了。
童年環境造就禁止訊息
在閱讀《放下執念,你可以改寫你的人生腳本》時,我對第三章特別有感。書中提到,「童年環境造就了我的哪些人生執念」,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禁止訊息」的概念。
「禁止訊息」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或重要他人感知到的禁令。舉例來說,如果父母經常抱怨養育孩子很辛苦,甚至覺得不要生了孩子,事業或婚姻會發展得更好,孩子就可能把自己解讀成「父母的負擔」。久而久之,孩子在內心腳本裡寫下「不要存在」的禁令,這會讓他在一生中背負沉重的內疚感,並且難以看見自己的價值。
國際溝通分析協會的高登夫婦,根據臨床經驗提出了十二種最常見的禁止訊息:
不要存在、不要重要、不要健康、不要親密、不要歸屬、不要成功、不要做自己、不要思考、不要感受、不要行動、不要長大、不要做小孩。
看到這些禁令,也許你會感到困惑,真的有人這樣教孩子嗎?請你耐心繼續閱讀下去,就能慢慢解開你的困惑。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提供
諮商中常見的禁令:不要感受
在我的專業工作中,我常常遇到當事人帶著「不要感受」的禁令。這類型的人往往從小被要求忽略身體的感覺或情緒:
- 明明吃飽了,父母卻堅持「你還沒吃夠」;
- 明明已經覺得熱了,卻被要求「多穿一件衣服」;
- 憤怒、恐懼等情緒在家裡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長此以往,他們與自己的身體和內心感受會覺得越陌生,甚至失去連結。雖然表面看似「懂事、聽話」,但壓抑的情緒往往會以扭曲或負向的方式釋出,影響到人際關係或心理健康。
就像我們有時內心深處其實是生氣的,但生氣是被禁止的,於是讓生氣偽裝成其他情緒(如難過、委屈),有些人偽裝情緒的能力超高明,就連自己也騙得過去。
然而如此一來,真正的問題不僅無法解決,我們也容易在人際關係裡常常感到被欺負、不被尊重;而且真正的情緒也會被隱藏起來,很難被自己看見與消化。
父母的好意與限制
回頭來看,也許父母在當時給出的禁令,都是出於好意——他們可能擔心孩子欠人情、怕別人看輕或想教導孩子自立。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訊息逐漸孩子的內心深根茁壯,發展成為束縛孩子人生的巨大執念。
我認為,這些都是必然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真正的課題在於,能否在長大之後,透過理解與自省,把那些過度延伸的禁令一一解開,讓自己活得更自由、更通透。
你知道,你的執念是什麼嗎?要如何帶著智慧解開這道題呢?如果你還不知道的話,推薦閱讀《放下執念,你可以改寫你的人生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