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針對你東羅馬 by 威尼斯總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第四次十字軍為什麼攻擊君士坦丁堡,野史傳說認為,威尼斯總督恩里克.丹多羅被東羅馬皇帝弄瞎了雙眼,因此懷恨報復。但這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這個故事的背景,得回到1171年。當時威尼斯商人不滿東羅馬開始授予商業宿敵熱那亞城邦同等的特權,於是聚眾鬧事,攻擊君士坦丁堡的熱那亞區。

東羅馬皇帝曼努埃爾.科穆寧大怒之下,命令大舉搜捕威尼斯在東羅馬的商人,全數下獄。

此舉引發隔年威尼斯大舉出征,希望給東羅馬一個「教訓」——沒想到這次受到教訓的是自己。威尼斯艦隊因疾病等因素,大敗而歸。

傳聞說道,恩里克.丹多羅正是在1171年-72年的風暴中,遭到東羅馬弄瞎的。

然而,威尼斯這一邊其實從來沒有留下史料說明,恩里克.丹多羅雙目失明的原因。只說「遭受重擊而失明」。

現代還留下有恩里克.丹多羅的許多史料簽名,而在1174年時,丹多羅的簽名還十分工整,是直到1176年,他才忽然簽得歪歪斜斜的。

當然,恩里克.丹多羅簽字能力下降或許跟失明毫無關係——他此時已經是六十餘歲的老人了。但在沒有更直接的證據之下,很難鏗鏘有力地說,丹多羅是被東羅馬弄瞎的。

因而,無論威尼斯是為了什麼而在往後贊同攻擊君士坦丁堡,「私仇」大概真的不是總督的考量要素。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Enrico Dandolo, Doge of Venice.jpg"

資料來源:

Jonathan Phillips,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熱帶島嶼人的多語練習帳 的沙龍
205會員
1.0K內容數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2025/09/07
友站羅馬高雄人昨天分享了古羅馬偉大的成就,兩千年前寬敞、維護良好的道路系統,真可說是帝國大動脈。 那麼,到了東羅馬/拜占庭之時,這些羅馬道路又是如何呢? 很遺憾的是,根據史學家John Haldon在1999年的研究,當拜占庭大敗給伊斯蘭、被迫退入小亞細亞之後,從零星殘存的史料紀錄來看,帝國
Thumbnail
2025/09/07
友站羅馬高雄人昨天分享了古羅馬偉大的成就,兩千年前寬敞、維護良好的道路系統,真可說是帝國大動脈。 那麼,到了東羅馬/拜占庭之時,這些羅馬道路又是如何呢? 很遺憾的是,根據史學家John Haldon在1999年的研究,當拜占庭大敗給伊斯蘭、被迫退入小亞細亞之後,從零星殘存的史料紀錄來看,帝國
Thumbnail
2025/09/02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七世紀因為伊斯蘭崛起的緣故,疆域大幅度縮減,在近東退到了安納托利亞高原之內。原先的防衛戰略,勢必也要全盤調整。而其中一個觀察點,是八世紀末「要衝區」的出現。 拜占庭在七世紀本來的安排,是將各地撤退回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殘兵敗將,快速就地安置,成為農兵一體的「軍區系統」。 軍區
Thumbnail
2025/09/02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七世紀因為伊斯蘭崛起的緣故,疆域大幅度縮減,在近東退到了安納托利亞高原之內。原先的防衛戰略,勢必也要全盤調整。而其中一個觀察點,是八世紀末「要衝區」的出現。 拜占庭在七世紀本來的安排,是將各地撤退回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殘兵敗將,快速就地安置,成為農兵一體的「軍區系統」。 軍區
Thumbnail
2025/08/31
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的上千年時間,亞美尼亞幾乎總是處於東西勢力的緩衝地帶: 在古典時代晚期,這裡是東羅馬/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帝國爭奪的區域。 而到了伊斯蘭崛起後,亞美尼亞地區也繼續扮演著拜占庭與奧瑪亞、阿拔斯之間的緩衝地帶。 然而,在十世紀時,情況開始有著劇烈的變化。 首先,伊斯蘭霸權阿拔斯
Thumbnail
2025/08/31
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的上千年時間,亞美尼亞幾乎總是處於東西勢力的緩衝地帶: 在古典時代晚期,這裡是東羅馬/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帝國爭奪的區域。 而到了伊斯蘭崛起後,亞美尼亞地區也繼續扮演著拜占庭與奧瑪亞、阿拔斯之間的緩衝地帶。 然而,在十世紀時,情況開始有著劇烈的變化。 首先,伊斯蘭霸權阿拔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十三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剛召集時,法蘭克騎士的代表們興沖沖地跑到威尼斯跟總督提案。他們本來期待總督會很踴躍,沒想到總督恩里克.丹多羅的反應是: 「你等我們四天,我們開會討論一下(´_ゝ`)」 這句頗有現代特色的回應,來自於威尼斯在中世紀看來極端複雜的共和國體制。 威尼斯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起初十
Thumbnail
在十三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剛召集時,法蘭克騎士的代表們興沖沖地跑到威尼斯跟總督提案。他們本來期待總督會很踴躍,沒想到總督恩里克.丹多羅的反應是: 「你等我們四天,我們開會討論一下(´_ゝ`)」 這句頗有現代特色的回應,來自於威尼斯在中世紀看來極端複雜的共和國體制。 威尼斯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起初十
Thumbnail
現在的名勝水都威尼斯,在中世紀之時,曾是顯赫不已的海洋共和國,稱霸地中海東部的貿易。這個強大的城市之興盛,至少有一部份,得歸功於他們正確地利用了拜占庭的衰落。 在科穆寧的中興名王,阿列克塞一世之時,皇帝面臨嚴重的軍事危機,其中最可怕的是南義而來的諾曼入侵。為了解決艦隊不足的問題,阿列克塞一世尋求了
Thumbnail
現在的名勝水都威尼斯,在中世紀之時,曾是顯赫不已的海洋共和國,稱霸地中海東部的貿易。這個強大的城市之興盛,至少有一部份,得歸功於他們正確地利用了拜占庭的衰落。 在科穆寧的中興名王,阿列克塞一世之時,皇帝面臨嚴重的軍事危機,其中最可怕的是南義而來的諾曼入侵。為了解決艦隊不足的問題,阿列克塞一世尋求了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在1204年,由威尼斯等國組成的十字軍,攻破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永遠屹立不搖、難攻不落的世界之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敵之手。 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曾阻擋過波斯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等諸多強敵,為何這次竟會輕易為西歐騎士攻下? 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Thumbnail
十六世紀上半稱霸環印度洋的葡萄牙,想一舉經紅海直搗蘇伊士,切斷鄂圖曼帝國的咽喉點。究竟能否完成新時代的十字軍大業呢?
Thumbnail
十六世紀上半稱霸環印度洋的葡萄牙,想一舉經紅海直搗蘇伊士,切斷鄂圖曼帝國的咽喉點。究竟能否完成新時代的十字軍大業呢?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