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站羅馬高雄人昨天分享了古羅馬偉大的成就,兩千年前寬敞、維護良好的道路系統,真可說是帝國大動脈。
那麼,到了東羅馬/拜占庭之時,這些羅馬道路又是如何呢?很遺憾的是,根據史學家John Haldon在1999年的研究,當拜占庭大敗給伊斯蘭、被迫退入小亞細亞之後,從零星殘存的史料紀錄來看,帝國中央政府不再有錢撥款定期地檢修各地道路。
這些古羅馬道路的維修,成為了在地社群偶一為之的任務。需要的時候,政府也可能會動員大量的民伕修整道路。但總體來說,從七世紀以後,東羅馬的道路品質是大幅下滑的。
這些道路繼續作為軍用、民用道路運作,但通用性遠不能跟帝國全盛時期相比。這可以從兩件事情看出來:
一、在拜占庭軍力的運輸工具中,馬車幾乎完全淘汰,馱獸和人力變成陸路運輸主流。
二、很多道路雜草、樹木漫生,導致拜占庭、十字軍在利用古羅馬道路時,時不時還得「披荊斬棘」不可。
不出意料的是,越靠近君士坦丁堡,道路維護得越好,到了首都周遭可能就有相當於帝國全盛時的品質。至於靠近邊境的地帶,時不時都在敵人小股侵略軍的騷擾下,恐怕本來就沒有修路的條件。
有意思的是,在拜占庭「游擊、駐軍與堡壘壓迫」的防禦性戰略指導下,道路損壞可能還有些好處。因為敵人行進、運輸的成本也大幅增加了。相比起有堡壘倚仗的地主國拜占庭,敵人要在拜占庭土地上長久紮根可要難得多。
&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
John Haldon,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yzantine World, 56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