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七世紀因為伊斯蘭崛起的緣故,疆域大幅度縮減,在近東退到了安納托利亞高原之內。原先的防衛戰略,勢必也要全盤調整。而其中一個觀察點,是八世紀末「要衝區」的出現。
拜占庭在七世紀本來的安排,是將各地撤退回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殘兵敗將,快速就地安置,成為農兵一體的「軍區系統」。軍區系統的精神並不是「進攻」,而是以劫掠、反劫掠、騷擾為目的的防衛體系。你可以說,軍區防衛能耐,就是讓敵人進來後因為游擊戰而崩潰,不得不撤回本國。
到了八世紀末,拜占庭在軍區制的精神下進一步延伸,在托魯斯山脈一帶的一連串邊境堡壘中,向下細分出了「要衝區」(κλεισούρα,意思是山區小路)的設置。
這些以邊境堡壘為中心的小軍事據點,駐兵都不多,附近人口也少,但要衝區的目的不是在正面擊潰來犯的敵人,而是在敵人來犯之際,能快速把周遭的士兵、資源撤退到小堡壘中。
等敵人通過了之後,要衝區的軍隊再根據情勢彈性變化,看是要襲擊敵人的補給線、埋伏撤退中的敵人、還是捕殺落單的敵軍隊伍。
像這樣以堡壘、駐軍壓迫入侵軍隊,最後使敵人除了短期劫掠以外,無法長期佔領領土,就是七世紀到九世紀間,拜占庭從軍區到要衝區一脈相承的防禦精神。
也因為阿拉伯-拜占庭之間的戰爭演化成了這樣以短期、頻繁劫掠為主的長期小規模戰爭,兩國的邊境地帶迅速變成了一個到處紮滿堡壘、人煙稀少的交戰區,如圖所示。
到了十世紀以後,由於帝國變成了向外攻擊的擴張型國家,這些要衝區一個一個升格成了軍區,也跟軍區一樣,由將軍(Strategos)統領,雖然在軍事系統中,這些「小將軍」的地位比較低。邊境軍隊有轉而由中央職業軍Tagma系統接手的現象。
這樣把進攻主力「Tagma」往前變成邊境駐軍的作法,引起了另一輪爭論:是不是因為過度仰賴中央軍系統,才使得民防、邊防的軍區-要衝區素質無可避免地到十一世紀中業時,大幅衰落呢?
目前我看下來,不同的學者說法不一,這可能就是可以爭論的開放性問題了。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Arab-Byzantine frontier zone-pt.svg"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
John Haldon,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yzantine World, 56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