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名品保人員,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負責稽核工廠端作業是否遵守規範,並記錄相關缺失。理論上,這個角色的目的很明確——不是要「挑毛病」來證明自己存在,而是要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協助工廠進步。
但實際情況卻讓我感受到矛盾:在很多組織裡,稽核人員的績效,往往是以「開單數」來衡量。換句話說,開得越多單,就代表「績效越好」。
這樣的邏輯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卻容易讓稽核制度走偏,甚至失去真正的意義。為什麼「開單數」會被視為績效?
- 數字化管理方便 企業管理者往往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來量化績效,而「開單數」就是一個最直觀、最容易統計的指標。
- 業績比較的需求 當稽核人員眾多時,管理層需要一個標準來比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單數」自然成為比較依據。
可能造成什麼問題?
- 導致為「數字」而開單 當績效等於開單數時,稽核人員可能傾向於「寧可多開一些小問題」,來讓數字好看。這種情況下,偏離稽核核心,制度就會流於形式,變成「只為了開單而已」。
- 工廠端的反感與對立 如果工廠覺得「你只是為了業績來挑小毛病」,雙方就會失去信任,稽核成了對立的行為,而不是合作的改善。
- 稽核者無法以工作為榮 在戴明的著作「轉危為安」有提到,這樣的做法會讓人員無法以工作為榮,進而失去對工作的熱忱。
如何改善這樣的現象?
- 重新定義績效指標 績效評估不應只看「單數」,而是從對工廠的品質或是效率來著手,可以藉由FMEA角度分析,用嚴重度、發生度、檢測度去探究。
- 強調「改善率」而不是「開單率」 如果某家工廠在被稽核後,缺失數量逐漸減少、流程逐漸改善,這才是稽核人員應該被看見的價值。
- 建立溝通與合作的文化 稽核不應該是「上對下的檢查」,而是「雙方共同找問題」。若能在稽核後提供具體改善建議,並追蹤成效,工廠會更願意配合。
結語
稽核不是「抓戰犯」,也不是「製造數字」。真正的稽核,應該是一個持續改善的過程。
如果我們只看「開單數」作為績效,就會讓稽核人員失去專業判斷,甚至讓工廠把稽核視為對立。唯有回歸稽核的初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改善,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
所以,稽核績效的重點不該是「開了多少單」,而是 工廠因為這些單,變得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