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績效評核迷思:職場必備的實踐指南

不論是試用期後的評核還是每年年度的年中或年底考核,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和不滿的情況。被考核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超出標準,但打考績的人卻認為只是恰如其分,甚至差強人意。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角色認知不一致。

角色認知不一致的影響

以棒球作比喻,團隊的共同目標是幫助球隊贏得比賽,但每個成員都有其主要的績效指標。以投手為例,投手的“績效”是三振數和勝投率等,而幫助一壘手補位刺殺跑者則是“貢獻”,不是評核的主要依據。如果公司在績效評核時,將這些“貢獻”當作“績效”我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和不滿。相反來說,如果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把幫助一壘手補位刺殺跑者當成“績效”,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明確角色和責任的重要性

在職場上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Eva既要負責專案管理,又要帶領團隊,那麼Eva的主要績效是專案成效還是帶領團隊的表現?再比如,Tom主要負責某個產品,但因為同事離職,不得不代理另一個對公司營收非常重要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Tom的績效應該是自己產品的表現還是代理產品的表現?如果角色和責任不清晰,績效評核可能就會引起爭議和不滿。

其他職場常見的例子

  1. 跨部門協作項目:作為市場行銷專員,但同時也參與了公司的一個跨部門協作項目,負責協調和溝通工作。那麼績效是市場行銷的成果,還是跨部門協作項目的表現?
  2. 技術支援與產品開發:作為軟體工程師,主要負責新產品的開發,但因為技術能力強,經常被要求去支援其他產品。那麼績效是新產品的進度和質量,還是技術支援的效率和效果?
  3. 培訓員工與個人業績:作為銷售經理有被期待的業績目標,但需要花大量時間培訓員工。那麼績效應該是個人的銷售業績,還是培訓團隊的成果?
  4. 營運管理與客戶服務: 作為客服主管,主要負責客服團隊的營運管理,但由於經驗豐富,也直接處理了一些重要客戶的投訴。那麼績效應該是團隊的運營效率,還是直接處理客戶問題的品質?

要如何知道一個沒有路燈的隧道裡面有什麼東西?

最好方式就是開著車燈慢慢前進,有前進,才有可能了解情況。

關於“績效”與“貢獻”的認知不一致,最好的方式就是員工與主管都願意向對方前進。

身為員工,如何向上有效溝通?

  1. 主動要求明確角色和責任: 在入職或職務調整時,主動要求公司明確我們的角色和責任,並確保雙方達成共識。
  2. 參與制定績效指標: 在制定績效指標時,積極參與其中,確保這些指標能夠真實反映我們的主要職責。如果感覺某些指標不合理,要及時提出並與公司協商。
  3. 定期溝通和反饋: 定期與主管進行溝通,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現和改進空間,同時也讓主管了解我們的困難和需求。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還能讓主管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工作情況。
  4. 靈活應對變化:當職責發生變化時,主動要求更新績效指標,以反映新的工作內容。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努力得到公平的評價。

身為主管,如何向下有效溝通?

  1. 鼓勵員工參與: 鼓勵員工參與績效指標的制定過程。這不僅能提高員工的積極性,還能確保評核標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定期與團隊溝通: 定期與團隊成員溝通,確保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並對績效指標有清晰的理解。這有助於減少誤解和績效評核時的爭議。
  3. 靈活調整績效指標: 根據實際工作情況,靈活調整績效指標。當員工的職責發生變化時,及時更新績效評核標準,以反映其新的工作內容。
  4. 提供及時反饋: 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及時的反饋,而不是僅僅依賴年度或半年度的評核。這有助於員工及時調整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

About JPM

以正面思維 + 思考框架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持續地向上爬升。

擅於策略、行銷、設計、溝通談判與管理,職業生涯中推動過幾個從零開始的新創事業,營收小則數千萬,大則數億,具備跨國與跨產銷人發財等部門的專案經驗。

納茲達克企業、台灣百大公司PM, PO經歷,主持過海內外百人以上團隊的專案,排名App Store, Google Play No.1的App,申請七國專利的產品設計。有創業、出書與贏得各大獎項紀錄,例如拿到澳洲官方贊助出國旅居。

更歷經過無數困境失敗,痛苦掙扎後找到突破點的經驗,像是:當過被屬下集體架空傳謠言的主管,被上司打壓到看心理諮商師,中年轉業處於弱勢賣方等。

擅於策略、行銷、設計、溝通談判與管理,職業生涯中推動過幾個從零開始的新創事業,營收小則數千萬,大則數億。 納茲達克、台灣百大公司PM, PO,成果像是主持海內外百人以上團隊專案,App Store, Google Play No.1的App,申請七國專利的產品設計。有創業、出書與各大獎項紀錄,例如澳洲官方贊助出國旅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你想過自己進食的當下是基於什麼原因嗎?是飢腸轆轆,還是時間到了自然想要進食,抑或是一股強烈的情緒使然而把慾望吃下肚? 回想孩子年幼的時候,只要出門在外開始哭鬧,便會有許多熱心的陌生人想要塞糖果餅乾給小孩,為的就是希望可以協助孩子平息情緒,然而我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習慣或作法可能會造成日後什麼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4-05-24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4)第4篇讀書心得(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最後會附上前三篇心得連結) 2024.05.10 現在凌晨02:08 我明天早班,希望爬得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5-09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3)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作者: 賈德森.布魯爾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5-02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2)#21天挑戰 第一部分:找出我們飲食習慣及迴圈 第二部分: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價值 第三部分:找出更多獎勵行為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4-25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1) 🍎這本書我打算一個月閱讀完,一個月內寫4則內容分享,希望讓大家在之後的4則心得分享中,可以學到自己想要的知識點。4/18目前讀到83頁。
Thumbnail
avatar
林沛勳中醫師
2024-04-18
零食產業最怕你拿起的一本書-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讀著這本書,想著我的歷年減重歷程, 國小就胖到六十四公斤、高中胖到八十九公斤, 我從小到大先後減重七次, 減重時會認真運動, 試過爬樓梯、游泳、跳繩、跑步、健身、節食、騎腳踏車、吃藥、斷食等, (二月完成首次冬季斷食,紀錄為六十八小時) 一旦當我瘦下來,我又會狂吃一番,紓解壓力。 就這
Thumbnail
avatar
雞蛋哥
2024-04-12
心情繪本|ChatGPT |DALL.E|[語言奇蹟:打破隔閡]前言 在一個平凡的小鎮,有一位叫小杰的年輕人,他生活得平淡無奇。然而,一天,他意外發現了一本神秘的語言學習手冊,開啟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冒險。 奇異的啟示 小杰打開了手冊,裡面講述著關於語言學習的奇蹟秘訣。每一頁都散發出神秘的光芒,讓他開始迷失在語言的無窮可能性中。 語言的秘境 小杰開始運
Thumbnail
avatar
D&Y熊繪生
2023-11-20
《築夢奇蹟》:打破、重組又和解寫在前面: 最近想要來點輕鬆小品的影視作品,無意間在木棉花的YT頻道發現這部來自丹麥的動畫片《築夢奇蹟》(Dreambuilders),被名稱和畫風給吸引,就點進去看了。這是去年2020,4/17號上映的,裏頭劇情平舖直敘,很簡單也很純樸親切,畫風也夢幻清新,不過要拿迪士尼皮克斯或者夢工廠動畫來相比
Thumbnail
avatar
一隻會彈琴的貓
2022-10-15
5 疫情之下,如何快速打破框架,激發創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劉基欽。歡迎各位來收聽創新有眉角(勉覺)。本節目定位為提供職場人士創意、創新與創業的相關眉角。預計每週一發刊。這一集我們要分享的題目是,如何快速打破框架,激發創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近期疫情愈來愈嚴重,不管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多了很多的限制,我們無法去學校上課,也只能留在家裡
avatar
劉基欽
2021-05-30
【現場直擊】打破飯店印象的SEKAI HOTEL,整個社區都是大家的旅館西九条交通非常便利,旅館業應該要很發達才是。然而,西九条即使有很多的空屋,卻受限於建築法規難以進行大型開發,而讓西九条附近完全沒有任何一間大型旅館,是「完全沒有」。此時看到西九条發展潛力的人,就是大阪新創不動產公司「クジラ株式会社」(下稱「クジラ」)。
Thumbnail
avatar
張郁婕(CHANG, Yu-Chieh)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