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上,我很常在開會討論的過程中,發現A和B的溝通是沒有交集的,大家都很努力地表達想法,但最後不是不歡而散,就是情緒比結論還多。這往往不是因為誰對誰錯,而是因為雙方的認知落差與角度不同。
一、為什麼明明在談同一件事,卻理解不同?
所謂「認知落差」,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看著同一件事,但理解方式卻不一樣。
常見的原因包括:- 資訊掌握不同:一方知道細節,另一方只聽到結果。
- 角色立場不同:主管、員工、客戶、父母或朋友,對同一件事的期待不一樣。
- 價值觀差異:有人重效率,有人重品質;有人在意過程,有人只要結果。
這些差異,讓人常常「以為自己講清楚了」,但其實對方理解到的不是同一件事。
二、角度不同,就容易誤會
來看兩個例子:
- 職場上 主管只想知道「異常原因和解決方案」,但員工卻鉅細靡遺地說明過程,導致主管不耐煩。雙方其實都沒錯,只是角度不同。
- 家庭中 父母說「不要玩了,快去睡覺」,其實是在意孩子的健康;孩子卻理解成「不能打電動」,覺得被剝奪自由。結果一來一往之間,爭執就產生了。
當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解釋時,很容易忽略對方真正想要的答案。
三、縮小認知落差的方法
- 先確認問題核心 在回應前,先探聽對方的目的和問題核心,若仍不知道對方到底想表達什麼,可以用「我這邊能協助你什麼?」來當開頭。
- 換位思考 在回答之前,想想對方的角色會在意什麼。主管要效率,客戶要安心,朋友要理解。
- 用完整句表達 不要只回「知道」。改說:「我知道你擔心的是 X,我會用 Y 方法處理。」這樣即使理解錯了,也能立刻被糾正。
四、討論的目標不是輸贏,而是共識
討論的目的,不是爭誰對誰錯,而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當我們理解「角度不同,看到的畫面就不同」,就更能包容彼此的差異。
結語:看到對方的角度,就是共識的開始
很多討論之所以陷入僵局,不是因為大家固執,而是因為資訊不對等、角度不同。如果我們能學會察覺認知落差,用更同理、更完整的方式去表達,就能減少誤會。
當你能看到對方的角度時,你就已經走在達成共識的一半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