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個案「職涯輔導」時,我都會委婉的讓個案瞭解:不要再把焦點放在:我的天賦是什麼?所以我適合做什麼?
而應該把焦點放在:我應該選擇做什麼?為什麼我做這個選擇?
說白了,職涯從來不是一場尋寶遊戲,不是等你找到某個「天賦密碼」就能一生順遂,而是一場持續的選擇與堅持。
天賦不是你想像中的萬靈藥
很多人被「天賦神話」綁架,以為成功人士都是因為天賦異稟。這種想法最危險,因為它讓你把人生交給運氣,卻忘了自己真正能控制的部分。你覺得 Steve Jobs(史蒂夫.賈伯斯)是靠「設計天賦」成功?還是靠無數次死磕細節、不斷推翻再重做?
現實是:天賦頂多決定了你起跑的賽道,但能不能跑到終點、能不能站上頒獎台,全靠態度與行為選擇。
態度才是職涯真正的篩選器
HR 面試時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履歷漂亮,但人一坐下來就遲到、沒準備、講話含糊,完全展現不出「想要爭取」的態度。
你說他有沒有能力?也許有,但職場不是學校,不會給你補考機會。主管需要的,是能隨時上場、不掉鏈子的人。
所以,真正把你刷下去的,往往不是你不夠聰明、不夠專業,而是你不準時、不專業、不可靠。這些細節,就足以把你擠出局。
職場升遷靠的不是「會不會」,而是「願不願意」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沒有才華,所以才停在基層?」
答案往往不是。更多的情況是:你不願意去做那些枯燥的事,不願意忍受磨練,不願意每天保持一致的態度。
升遷不是主管看你一次「閃光時刻」就提拔你,而是看你十次壓力測試下能不能穩住。真正的考驗,是你是否能在所有人都鬆懈時,依然保持紀律;在所有人都抱怨時,你還願意把事情做到位。
行為選擇的複利效應
今天比別人多準備一分,明天比別人多付出一分,三年後差距就會是三倍、五倍。這就是「行為選擇」的複利效應。
很多人不明白,職涯的分水嶺,往往不是發生在某一次關鍵專案,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小選擇裡累積起來。每天準時、每天交付、每天展現專業態度,會在別人眼中逐漸固化成「可靠」兩個字。而這兩個字,往往比「天賦異稟」更值錢。
直白一點說:職場根本不需要天才
在企業裡,最讓人頭痛的不是「沒有天賦的人」,而是「有天賦卻不可靠的人」。
因為他會破壞節奏,會拖垮團隊。反而是那些不炫耀、不驚豔,但總是準時交付、穩定合作的人,才是組織最依賴的中堅力量。
職場寧可要一個沒有天賦但可靠的員工,也不要一個聰明絕頂卻愛擺爛的天才。
從「我有沒有天賦」到「我今天做了什麼選擇」
所以,別再花時間糾結「我到底適合什麼」了。適合不適合不是問題,能不能做出選擇並且堅持才是關鍵。
問自己三個問題就好:
- 我今天的態度,有沒有讓人覺得「值得信賴」?
- 我今天的行為,有沒有累積到明天的價值?
- 如果三年後我還在原地,那是因為環境不公平,還是因為我自己選擇偷懶?
「天賦決定起點,態度決定高度,行為決定終點。」
職涯成長不是靠天賦決定,而是靠態度與行為選擇累積。天賦是包裝紙,態度與行為才是裡面的內容。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不是你有多少先天優勢,而是你每天願意如何選擇。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