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1950年代以前的觀眾來說,電影的開場畫面就像典禮的致詞,雖然不可或缺,卻單調且缺乏想像力。然而視覺藝術家索爾.巴斯(Saul Bass)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讓片頭成為勾起消費者慾望的產品宣傳,而非產品包裝紙般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索爾的成果宛如前導預告,利用動態字體或動畫,言簡意賅地介紹電影的主題意象。其靈活多變的呈現手法,既讓觀眾多了驚喜,也讓他們對電影內容有了正確的期待及認知。像《驚魂記》(Psycho)裡持續滑動、斷裂,與嵌合的字體,及《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沿著摩天大樓扶搖直上,代表緊張氣氛節節高升的演職員名單,都大大啟發了新世代的電影創作者,讓他們挖空心思,端出千奇百怪的片頭設計。
索爾以廣告與商標設計起家,曾為華納、AT&T與桂格等知名公司或團體設計商標,並在導演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的引薦下,為電影設計海報與片頭。善用簡單色塊與線條,並在圖像融入故事性,是索爾的箇中絕活。他的極簡風格及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設計,令一試成主顧的普雷明格與希區考克印象深刻,也因此成了他的伯樂。《驚魂記》蔚為經典的淋浴刺殺戲,據說就是索爾的心血結晶。希區考克也讓他客串導了一小段畫面。
1955年,索爾開始與藝術家伊蓮.馬卡特拉(Elaine Makatura)共同製作電影片頭,兩人更從親密戰友變成伴侶。伊蓮對影像有著敏銳的感性,由索爾設計、伊蓮執導的分工模式,讓電影片頭的質與量站上全新的制高點,也吸引更多年輕的電影工作者邀約合作(例如馬丁.史柯西斯)。1960年,索爾與伊蓮接下《萬夫莫敵》(Spartacus)的片頭設計,這也是他們與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第一次接觸。當時索爾還不知道,這位在製作風波中臨危授命的新手導演,未來將是他生涯中難纏的剋星。
如果從索爾四十年的職業生涯,挑出最難忘的挫敗經驗,前兩名恐怕是執導處女作《第四階段》(Phase IV)的慘痛回憶,以及替《鬼店》(The Shining)設計海報標題的艱辛歷程。前者證明他高估了觀眾的耐心,後者則證明他低估了庫柏力克求好心切的挑剔個性。
庫柏力克很欣賞《萬夫莫敵》的片頭,不過兩人隔了二十年才再次合作。索爾很快地設計出五款《鬼店》的標題字形與圖像,而且顯然對作品信心滿滿。「我對成果相當興奮。」他在給庫柏力克的信上寫道「我在每張圖案的旁邊都附上說明,解釋它們對應本片內容的理由。」這些信件甚至畫有索爾正字標記的人面魚簽名,頗有工匠完成傑作後,在作品上註記留念的自豪傲氣。

然而,庫柏力克有如批改作業似的冷淡口吻,無疑地潑了他一桶冷水。在其中一張設計裡,索爾畫了一隻從地面伸出巨掌的手,準備牢牢抓住傾倒的三輪車,這無疑暗示全景飯店的邪惡力量或父親傑克對主角丹尼的箝制。不過庫柏力克認為「手掌與腳踏車的關連性看起來太低」而否決了提案。

下一張草稿有一座像是眼睛般的迷宮,明顯對應了片尾的迷宮追殺、「全景」(overlook)飯店的監視或丹尼的「閃靈」能力。庫柏力克則給了「迷宮看起來太抽象,而且在海報的畫面比重過大」的評語,耐心地等索爾繼續出招。

接下來,索爾採用簡單易懂的設計,將片尾場景放在海報上,迷宮造型也還原電影裡的模樣。庫柏力克則語重心長的告知他「迷宮的畫面比重真的太大了,我不認為海報真的需要這座迷宮。」於是索爾從善如流的去掉迷宮,改以模糊的剪影呈現主角三人的無助模樣。

庫柏力克先前提醒過索爾,《鬼店》主要是一部恐怖片,它「可能」有超自然元素,但不是重點。這個提示與原作者史蒂芬金的見解完全背道而馳,不過身為原著書迷的索爾,只好硬著頭皮減少海報對超自然元素的指涉。然而這張僅以「人」為核心的海報並沒有讓庫柏力克滿意,他丟下一句「看起來像科幻片,而且字體太難讀」的結論後就立即退件。

至於另一張以全景飯店為主題的海報也不受青睞。庫柏力克再次提醒索爾更換字體,且批評飯店的畫法「太怪異、視角太寬廣、太浮誇、不夠簡潔」。最後他給了五張作品「不盡滿意」的結論。索爾只得繼續摸索,試圖找出庫柏力克可接受的折衷方案。
這一試可說開啟了意想不到的漫長抗戰。根據事後統計,索爾總共交出了三百多張設計稿才讓庫柏力克點頭,成品也與最初的設計截然不同。庫柏力克口中「難讀」的字體被放到最大,索爾繪製的模糊人臉也與字體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張海報雖有索爾偏好的極簡風格,但更像庫柏力克自己的創作。

兩人對海報的底色也有不同見解。索爾選用壓迫感強烈的紅色,海報除了片名之外空無一物,只有(電影並未出現的)人臉驚駭的眼神讓觀眾自行聯想。但庫柏力克刻意挑選與恐怖氣氛落差最大的亮黃色,然後在海報上添了「當代恐怖作品的大師之作」一行字。兩者優劣雖見仁見智,不過庫柏力克的設計多少有畫蛇添足之感。最後,索爾的版本上了報紙宣傳,庫柏力克的版本則成為官方定案的電影海報。

巴斯為「辛德勒的名單」設計的海報(未採用)
《鬼店》是索爾生涯中最後一張正式發行的電影海報。他在1996年去世前經手過的作品,只剩《從桂河大橋歸來》(Return from the River Kwai,與《桂河大橋》無關)的日本海報,與未被採用的《辛德勒的名單》海報。就結果來說,索爾的確輸給了庫柏力克的堅持,不過電影上映後,傑克尼克遜破門的側臉卻取代原始海報,成為電影的代表圖像,就連《安眠醫師》也選擇此劇照為致敬對象。索爾天上有知,恐怕也會啞然失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