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八)靈性與存在性因素觀點的病(上)
範疇一到範疇四的致病因,已涵蓋人類表層心理與行為活動所能接觸到的種種領域,也讓我們認識到,人類原來活在這麼「危險」的世界中。
而且,不只世界「危險」,我們自己的行為與心態也是帶來「危險」的源頭。
可知、難知、不可知,可覺察、難覺察、不可覺察的種種「危險」訊息的干涉,影響了我們人類生命中最大的困擾——「病」的產生。
面對「病」,多數人是覺得無力的,甚至專業領域的醫師們,面對「病」的挑戰,往往也是束手無策居多。
所謂「束手無策」並不只是指沒有藥可治而已,而是涵蓋了無法根治、病因未明、治療手段有限、或只能延緩惡化等情況。
例如——
●神經退行性疾病:
○阿茲海默症:病因複雜,涉及蛋白質錯誤折疊、神經發炎、遺傳與生活型態等多重因素,目前僅能延緩惡化。
○帕金森氏症:多巴胺神經元逐漸死亡,藥物可改善症狀,但無法阻止病程。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運動神經元退化,最終影響呼吸功能。
●遺傳與罕見疾病:
○亨廷頓舞蹈症:單一基因突變導致神經退化,發病後無法逆轉。
○囊性纖維化:基因缺陷造成黏液異常黏稠,影響肺與消化系統。
○杜興氏肌肉萎縮症:肌肉逐漸無力,最終影響心肺功能。
●病毒與感染性疾病:
○HIV/AIDS:抗病毒藥物可控制病毒量,但無法完全清除。
○狂犬病:一旦出現症狀,幾乎百分之百致命。
○某些慢性肝炎與新興病毒:如部分變異株可能逃避免疫反應。
●自體免疫與慢性炎症:
○紅斑性狼瘡(SLE):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病情反覆且多器官受影響。
○多發性硬化症(MS):中樞神經髓鞘受損,症狀多變且難以預測。
○克隆氏症:慢性腸道炎症,病因與免疫、微生物、遺傳相關。
●精神與心理疾病
○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可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穩定,但無法「根治」。
○重度憂鬱症(部分病例):對現有藥物與療法反應很有限。
以上列舉的這些均是當前令醫療專業領域難以解決的病症,其病因涉及基因、環境、免疫、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機制也未明確。即使知道部分病理過程,仍缺乏完整解釋。目前是跨領域合作,即醫學、神經科學、免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共同合作嘗試解決中。
由於當下難解,所以治療目標轉向由「治癒」轉為「延緩、控制、提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則繼續努力探索解決的可能方法。
其中探索解決的一個面向,便是由人類表層心理與行為活動的探討,轉向深入探索人類深層因素影響人類機體的可能性。
即,人類深層靈性訊息及其存在本質,是否有影響人類機體性能並造成故障、缺陷、失能的可能。
這便是範疇五。
範疇五:靈性與存在性因素。是關乎意義、目的、超越與聯結的維度。
主要面向有:
●意義感與目的感危機 (Crisis of Meaning & Purpose):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和實證研究(如對晚期病人的研究)表明,缺乏生活意義、感到空虛與無目標感(「存在真空」)是抑鬱、焦慮和絕望感的核心來源,而非僅僅是症狀。
●疏離與聯結斷裂 (Alienation & Disconnection):與自然、社群、傳統或更深層的自我(「真我」)失去聯結,會導致一種深刻的靈性痛苦,可能表現為生態憂鬱、文化認同危機或人格解體。現代性、城市化、技術異化加劇了這種斷裂。
●價值觀衝突與超越性困境 (Values Conflict & Transcendental Dilemmas):當個體的核心價值觀與其生活現實或社會要求發生嚴重衝突時,會引發巨大的內在張力。無法處理關於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等終極關懷問題,會導致存在性焦慮。
在靈性與存在性因素的領域中,「病」不僅是身體機能的失調,更是一種深層的生命訊號,揭示個體在存在意義、價值認同、靈性連結等層面上的裂痕或轉化契機。這種觀點超越了生物醫學的框架,將「病」視為一種存在的呼喚、一種靈魂的訊息。
「病」並非僅是身體機能的失調或心理狀態的異常,而是一種深層的生命事件。它像是一封來自生命本源的信,迫使人停下腳步,凝視那些在日常奔忙中被忽略的存在性課題。
當病痛降臨,個體往往被推入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境地——去思考自己與生命、與他人、與世界、甚至與神聖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領域中,病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
健康時,人們容易沉浸於無限延伸的幻覺,認為時間與精力取之不盡。
病痛則讓人切身感受到脆弱與終結的可能,這種對死亡與有限的覺察,往往引發深層的存在焦慮。
這種焦慮並非全然負面,它也可能成為靈性覺醒的起點,使人重新檢視生命的價值與方向。
其次,病可能反映靈性連結的斷裂。
當人與自我真實感受疏離,與他人情感隔閡,或與自然、神聖失去互動時,這種失衡有時會透過身心症狀顯現。
病在此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語言,提醒個體回到內在,修復那些被忽視的關係。
靈性照護在這裡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傾聽、陪伴與信念支持,幫助病者在痛苦中重建意義感與歸屬感。
再者,病也可能是靈性成長的門檻。
許多人在經歷重大病痛後,對生命的理解更為深刻,價值排序更為清晰,甚至展現出更大的慈悲與同理心。
存在主義心理學指出,人在極端困境中仍能尋得意義,而這種意義的發現本身就是一種靈性實踐。
當病被賦予了意義,它便不再只是破壞性的力量,而是促進自我超越的契機。
最後,從靈性與存在性的觀點來看,健康不應僅被定義為「沒有疾病」,而是能夠真誠地活著,與自我、他人、世界保持深層連結的狀態。
病因此不只是需要被治癒的對象,更是需要被理解、被傾聽的生命現象。
它提醒我們,療癒不僅發生在身體層面,也在靈魂與存在的深處展開。
總結而言,「病」在靈性與存在性領域中,是一場與生命本質的對話。
它揭露裂縫,也開啟入口;它帶來痛苦,也孕育轉化。
唯有以開放與覺察的態度回應,才能將病痛化為通往靈性成熟與存在覺醒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