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我的人生目標從「追求KPI」變成「追求完美早餐」。畢竟,餵飽五臟廟才是最高綱領!我的早餐標準很嚴格:要有澱粉、蔬菜、水果、堅果和蛋白質,擺盤還要色彩繽紛——別問為什麼,這是退休人士的儀式感。
一切都很順利:泡一杯芝麻麥片牛奶、拆一包外賣沙拉加堅果、切一盤水果、蒸一顆饅頭……直到我遇見了它:那顆光溜溜、圓滾滾,卻讓我輾轉難眠的——水煮蛋。
先放蛋還是先煮水?要煮幾分鐘?蛋黃怎麼控制?為什麼蛋殼總是用生命黏著蛋白?這哪裡是廚藝問題?這根本是一道熱力學與材料科學的綜合題!我體內的理工魂瞬間燃燒,這夠我寫一篇《水煮蛋最佳化烹調參數之研究》論文了!
幸好,《科學人》雜誌八月號就有現成文獻回顧。幾位博士用科學方法破解了水煮蛋的奧秘,我來為大家劃重點:
雞蛋就是一場蛋白質的變形記!蛋白在82°C左右凝固,蛋黃則在70°C就繳械投降。我們的戰略目標很清楚:要讓蛋白熟得剛剛好,蛋黃嫩得溏心搖曳,就必須精準控制熱量傳遞的速度與時間——說人話就是:火不能大、時不能長,冰水要快!
我的實驗步驟如下:
1️⃣ 水滾後關火,溫柔地請蛋入鍋
2️⃣ 蓋上鍋蓋,用餘溫慢煮(4-5分鐘溏心、6-7分鐘軟心、9-10分鐘全熟)
3️⃣ 時間一到,立刻撈出扔進冰水——這不只是冷卻,這是終止反應的儀式!
我反覆實驗數次,終於成功複現論文結果。但每天早上為了一顆蛋動用鍋爐計時器,總覺得像用同步輻射儀烤吐司——精準,但矯情。
正當我陶醉於科學煮蛋的優越感時,隔壁大媽微微一笑:「你們讀書人就是想太多。」她當場示範:一張濕廚房紙巾鋪電鍋,放上蛋,按下開關,跳起再悶7分鐘,取出沖冷水——叮!一顆完美水煮蛋誕生。

大同電鍋和廚房紙巾

將常溫雞蛋放在在濕透的紙巾上
我捧着那顆光滑水嫩、蛋殼一撕就落的蛋,彷彿聽見孔子在耳邊說:「吾不如老農。」是啊,在煮蛋這條路上,我寫了篇論文,而大媽——她直接給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