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來到新店捷運站,原本心裡是期待的。這裡鄰近碧潭,是許多人口中說的「輕鬆散步天堂」。我選擇走上和美山步道,這是一條僅約 1.2 公里、上升高度 105 公尺的小路,對一般人而言並不困難。一路走著,我卻在心裡浮現了兩個強烈的疑問:

第一,為什麼這麼漂亮的一條散步道路,卻幾乎看不到整理維護的痕跡?落葉堆積,泥土與灰塵覆蓋石階,雖然帶有一絲自然的氛圍,但更多時候是讓人覺得被遺忘、被忽視。尤其這裡明明就在碧潭風景區旁邊,本應該是管理單位注重的門面。
第二,印象中熱鬧的碧潭老街,如今卻顯得空空蕩蕩。往昔熱鬧的河堤商業街,眼下冷冷清清,少有遊客駐足,商家也呈現一種無力的等待。這不禁讓我心裡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一個曾經代表新店觀光的地標,如今卻走向了衰退?
信用的隱喻:從繁榮到失落
這讓我想到一個比喻:人的信用建立需要十年、二十年的積累,但毀壞卻可能只是一個錯誤的策略或一次疏忽的管理。同樣的,碧潭的繁榮並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依靠地理位置、自然景觀與早期的規劃而逐步形成的。然而,當營運管理缺乏用心、缺乏長遠規劃,結果就是信用破產般的沒落。
碧潭的問題並不在於「風景本身」。風景依然存在,山水依舊優美,吊橋依然壯觀。但它的沒落,正是因為「人」的缺席。風景再美,如果沒有人維護、沒有人營造氛圍、沒有人帶動經濟活動,它終究只會成為一幅失色的背景。
日本的例子:用心經營的力量
反觀日本的觀光產業,為什麼京都的禮品這麼受歡迎?為什麼即便是一條小巷子,也能成為遊客絡繹不絕的景點?關鍵在於「人」的投入。無論是古老街道的清掃、老屋的修繕,還是小店裡那份細緻的待客之道,都是經由無數人的用心維護而延續。
日本深知,觀光不只是靠風景,而是靠「人塑造的風景」。當每一個角落都被整理得乾淨整齊,當每一個小細節都充滿人情味,遊客自然會願意停留、願意消費,甚至年年再訪。
碧潭的症結:沒有人力,缺乏用心
而碧潭風景區的現狀,正顯示了截然不同的處境。管理單位顯然缺乏足夠的人力,也缺乏長遠的用心。步道沒有人掃,商街沒有人維護,活動缺乏創新,行銷更是乏力。結果就是:再好的自然風景,也無法留住人心。
這樣的情況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忽略累積下來的結果。就像和美山步道上的落葉,沒有即刻清理,久而久之便層層堆積;就像商業街上的冷清,沒有及時規劃,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人潮。
沒落的警訊:風景區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警訊:任何風景區都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風景本身只是基礎,而真正的核心,是「人」。清掃的工人、規劃的團隊、經營的商家、行銷的單位,這些都是讓一個風景區保持生機的關鍵角色。
一旦「人」的因素缺席,風景就會逐漸失去靈魂。碧潭如今的狀況,正是這種惡性循環的縮影。當管理單位缺乏用心,商家無利可圖便撤出,遊客減少,氛圍冷清,最後形成「越沒落越無人經營、越無人經營越沒落」的死結。
改變需要決心與長期投入
要扭轉這樣的局面,必須要有決心與長期的投入。這不是一兩次活動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要從基礎的維護開始。
首先,最簡單也是最迫切的,就是基本清掃與環境整理。讓遊客走在步道上感受到乾淨整潔,而不是被落葉與雜草包圍。
其次,要重新定位碧潭的商業與文化價值。它不應只是「河邊走走」的場所,而應該有更多人加入,創造新的生氣,讓人願意停留。
最後,是長期的品牌建設。碧潭需要的不只是遊客的一次造訪,而是能夠培養「想再來一次」的念頭。就像日本的觀光小鎮,不斷透過細節與人情,讓人覺得「這裡值得回來」。
心語
從和美山步道落葉未清,到碧潭商業街冷清無人,這些現象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卻是碧潭沒落的縮影。風景再好,若缺乏人的維護與用心,終究會被時間侵蝕。
碧潭曾經是繁榮的象徵,如今卻像是信用破產後的空殼。要重拾昔日的榮光,唯有靠人力與心力的持續投入。風景區的靈魂不是山水,而是人。當管理單位與地方共同用心經營,碧潭才可能再次找回屬於它的繁榮與生氣。
其實這跟經營部落格一樣,一直沒有更新的部落格,造訪的人自然少,天天更新的部落格,造訪的人自然多。
PS:兩段有關碧潭商圈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