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授」,一般人聯想到的是敏機聰慧,在大學校園裡侃侃而談。
提到「父親」,一般人聯想到的是那個沈默而巨大的身影,扛起家庭經濟責任。
提到「街友」,一般人聯想到的是孤獨、逃避、貧困、骯髒,在街邊蜷縮而眠。
這三個身份,同時交錯在本書作者納旦尼爾・拉亨梅爾的父親查爾斯身上。
***本書從作者與父親和街友的相會開始。兒時納旦尼爾的經過愉快的一天,父子倆在地鐵站外遇見一位流浪漢,他又高又瘦,有著蓬亂的長髮和糾結的鬍鬚,衣著骯髒又不合身,身上瀰漫著奇怪的味道。流浪漢嘗試跟作者說話,語速快又充滿怒氣,還沒來得及聽懂,作者就被父親拉走了。
——這樣的流浪漢,正是二十年後的查爾斯。
在妄想與現實中從不放棄的父親
故事從查爾斯之死開始,接到警方的訊息,作者從不理解、遺棄父親的愧疚感開始,一步步追尋父親從出生到死亡的軌跡。
查爾斯在一個充滿偏激思想的基督教小團體「基督科學箴言會」中成長,他的母親年近四十才意外成為母親,也一直躲避「母職」的責任,卻因為協助照顧小孩的姨媽過世,不得不承擔母親的責任。她用教派中的偏激思想來教育查爾斯和姊姊留下來的兩個孩子克里弗、喬爾,只有查爾斯不受教,逐漸成長為一位家庭中的「局外人」。
將全副心力投注在學習上的查爾斯上了很好的大學、有了女友,在社會學領域表現優異的他順利地往社會學學術領域發展,查爾斯的第一本著作《社會學的語言》討論「社會學」自身如何透過特定的語言系統塑造理論,驅使社會往「進步」的方向前進。這種方式顯然受到當時風靡的社會學家David Reisman和C. Wright Mill(著有《社會學的想像》)等人的影響,但又隱含了批判社會學的傾向。查爾斯的「局外人」性格致使他在社會學上表現優異,卻又使他在學術象牙塔的生存中遭受百般挫折。他沒辦法「讀懂空氣」,無法與人形成學術派閥。幾年後他申請終身教職被拒,也失去學校續聘,沉浸在強烈的挫敗感之中。
潛伏在查爾斯生活中的其中一顆地雷,是酒精。查爾斯在高中時發現自己喜愛喝酒,大學時期越喝越多,隨著他的挫折感加重,酒精成癮的外顯症狀逐漸成為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親子相處的時間,年幼的作者聞到父親身上的酒味。查爾斯的不穩定性讓他的妻子茱莉最終選擇與他離婚,帶著年幼的納旦尼爾離開,但是切換到查爾斯的視角,婚姻失敗帶來的挫敗加重了他的問題,讓他不斷掉入向下的螺旋。
被酗酒問題掩蓋的,是查爾斯自身的精神健康問題。與「基督科學箴言會」對抗的經驗,讓查爾斯開啟了自己的思想路線,他用才智和教育對抗母親的妄想,卻因為各種挫折而逐漸陷入自己的妄想之中。查爾斯曾嘗試用「雙重束縛假說」(double bind)解釋思覺失調症的病因,這是一種特殊且持續的家庭互動,孩子無論怎麼選擇,結果都注定不會如願。例如查爾斯小時候膝蓋受傷,母親要他相信「基督科學箴言會」的教條,只要按照她的話去做,傷口就會消失。如果傷口沒消失,就是查爾斯不聽話,但即便查爾斯聽話,事實上傷口就是不會消失。無論查爾斯是否選擇聽話,傷口都不會消失,母親也都會認為他不聽話而懲罰他。查爾斯曾經花許多時間在療養院與精神病患互動,觀察他們的腦內世界,卻沒想到自己最後也成為他們的一員。
後來的醫學研究傾向認為思覺失調症是遺傳、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環境壓力等多重因素造成,但在查爾斯的個人故事裡,主觀世界與客觀現實的邊界逐漸模糊。他對自己成長歷程和所處的學術界深刻的批判,逐漸轉化成一樁設計嚴謹的陰謀,深刻的「思想控制」打擊他,致使他接連失去教職、家庭、親人,讓他表現得越來越「像精神病患」。失去工作的查爾斯成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出版獨立刊物,在上面發表自己的妄想,視之為嚴謹的學術研究。越來越多人察覺到他的不對勁,也讓他失去越來越多社會關係。
獨居的查爾斯因為打破鄰居的窗戶等細小問題被警察逮捕,被診斷出精神疾病後在精神病院住過一段時間。服藥治療後病況大有改善,但查爾斯並未因此產生病識感。此後的十年間,查爾斯反覆在醫院、收容所、租屋處來回,直至失受健康問題困擾,心臟病發死在租屋處。
最後幾年查爾斯的街友生活,過得既如此典型又如此混亂。隨著手上能使用的金錢越來越少,查爾斯開始吃霸王餐、偷小東西。他沒辦法工作,但也沒有放棄尋找教職,他不斷寫信給過去認識的人脈,用自己的方式解釋自己的人生發展。在外人看來,查爾斯是分不清楚現實與妄想的可憐病患,但在他自己以及深刻進入他世界的兒子納旦尼爾眼裡,他是從不停止奮鬥的戰士。
思覺失調症
這本2000年完成的書,除了深刻闡述查爾斯的生命歷程之外,也碰觸到許多引人深思的議題。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是其中之一。1960年代的美國,針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出現「去機構化」的趨勢,一方面是藥物治療的進步,一方面是住院治療費用高昂,再來精神病院裡的慘況曝光,社會大眾要求用更人道的方式對待精神病患。但「去機構化」治療方式改革以失敗告終,到了這本書寫作的1990年代,超過六成的精神疾病患者無法得到妥當的照顧,街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是精神病患。
這個問題在台灣也是相同的,同時面對思覺失調症的疾病污名化、機構照料功能不足、機構外的照護不足,以及少數思覺失調症患者引起的騷動。
儘管查爾斯在本書中明確地被診斷為「慢性妄想型思覺失調症」患者,作者以兒子的角度嘗試進入他的精神世界,平心靜氣的理解他的內心風景時,看到的景象依舊著實叫人驚異。
(有某些影視藝文作品遊走在正常/瘋狂的邊界,我其實很不喜歡這種作品,不喜歡模糊邊界、把正常人推往瘋狂的描述,但是這本書的立場依舊是站在「正常」這一邊的,同理而仔細的看待瘋狂那一側,也沒有被拉走,我覺得就很好)
成癮物質
我一直都很關注各類成癮議題,除了我自己也是成癮體質(主要展現在網路成癮上)之外,也看過許多成癮物質相關的書籍、紀錄片。這幾年陸續見到陷入程度不一的成癮問題的朋友,對比他們幾年中的變化,令人頗為感慨。
本書作者把思覺失調症的問題放在酒癮問題前面,認為精神病症是造成查爾斯生活失序的主因,但我不得不認為,酒癮問題可能是誘發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當酒從娛樂物質,變成必要物質,再變成不攝取日常無法維持,再到無論是否使用酒精活著都是一種痛苦,那個逐漸墜落的過程。長期使用酒精,對身體和精神都是很嚴重的傷害,而且很多時候,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
「我的身體因為不知名的原因水腫,治療好一陣子了,一直沒有好轉。」他嘴巴上這麼說,對照客觀資訊,他根本是因為酒精成癮造成的水腫,體內礦物質缺乏,長期營養不良,對時間的認知混亂,甚至逐漸出現妄想症狀。他的親友說他是躁鬱症加上酒精濫用,躁鬱症傷害的是他的心靈,酒精傷害的則是他的身體。
我沒有什麼好的解答,只記得另外一位朋友說:「如果可以,千萬要保持對他的信心和關懷,有助於他的康復之路。」
作者納旦尼爾一直很後悔,自己在某次生日後主動切斷了跟父親的聯繫。當時的他太小,還不能理解發生在他父親身上、發生在他們家庭裡的一切。
我則衷心希望我深陷於類似困境的朋友,能夠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