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身為從小在蒙特梭利環境下長大的小孩,轉眼之間以不同的身份再次回到蒙特梭利教室,頓時感到有些微妙,這個感覺或許是有些奇怪,又或許是身份定位的衝突,但也就是因為角色上的一些不適應,才讓我有機會在觀察的過程中,嘗試讓以老師和學生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教室發生的情況以及學生的行為舉止。而在此次觀察重點(觀察兒童在蒙特梭利預備環境中,如何展現人類傾向與第二發展階段特徵,並探究他們在環境中的適應策略、活 動參與與社交互動之具體表現)的基礎上,我也為自己設定了一些觀察的小方向,包含: 「觀察一個小組或個人的工作和互動情況」、「追蹤同位或同組學生完成某樣工作後的後續 情形」以及「觀察同組小孩參與不同領域課程的反應」。
透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看見了孩子們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多種面向表現,這些具體的行為,不僅映照出蒙特梭利所提出的人類傾向,也呈現出第二發展階段(6-12歲)兒童在 心理發展上的鮮明特徵。透過觀察,我開始練習理解、分析和歸納這些行為背後所蘊含的需 求。
二、人類傾向與第二發展階段心理發展特徵在兒童行為中的展現
情境一:集合解散後的工作選擇
在這幾天的觀察中,我發現每當早上集合完,主教老師都會詢問學生:「有人決定好 自己要做什麼工作了嗎?」依依邀請孩子開始工作,而此時大部分的學生都早已安排好工作 的內容。其中第二天,有三位學生在老師詢問時隨即舉手說:「老師~我們要一起做〇〇的 數學工作(與二的指數相關)」,而因為在三人當中有一位是剛加入高年段教室的四年級學 生,所以老師進一步詢問:「但〇〇(學生名字)他還沒做過這項工作,如果你們要一起工 作,你們覺得可以怎麼幫助他?」學生便主動表示他們可以示範給四年級的學生看,一步步 教他如何操作。 在蒙特梭利的教室中,學生透過自由選擇工作,能夠展現和發展「對領導與合作有興 趣」、「工作」、「從個體走向群體」等等的傾向與特質。而老師也藉由「固定在集合後詢 問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工作」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找到自身在教室的「定 位」,進而以穩定的心境和狀態展開一天的工作。
情境二:進入專注工作的 Zone
在這週的觀察中,我發現了大多數學生在進行工作時,都有一個共通點:「能長時間 的投入或參與某個工作」。從早上班級會議結束後,教室中的學生們便會自主安排自己一天 的工作內容與時間規劃,有些人會選擇獨自一人工作,像是進行研究、練習數學和閱讀等; 而有些人則會邀請其他夥伴、同學一同展開群體的工作,如創作熱縮片、進行研究及操作科 學實驗,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無論學生是進行個人或團體的工作,他們都能夠長時間的保 持專注。 我很清楚每個人的學習需求、方式與狀態本來就有所差異,但在這一週我切實的感受 到,透過每日固定且穩定的工作時段安排,所有學生們都努力的幫助自己持續進步,並學習 自我調整與適應。對於有些孩子而言,他現階段可能只能專注工作30分鐘,但在有限的時 間內,他也儘可能的完成設定的工作目標。 我認為這正是蒙特梭利所說的專注工作與正常化的狀態。在這樣的 Zone 裡,孩子展 現出「工作」的傾向,從中獲得內在滿足。第二發展階段的孩子常常藉由這種深度專注,強 化意志力、培養耐心,並在挑戰中獲得自我肯定與來自內在的學習動力。
情境三:地理工作示範 — 物質三態的更多特性
物質三態的更多特性(固體的探索:堅固的、有彈性的、可塑性的)正好是第一期培訓課程期間,我剛學到且記憶猶新的地理工作。因此在一次地理工作示範中,當老師拿出此教具,準備與學生一起進行工作時便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想要一探究竟在教室實際示 範的真實情況。 示範過程中,老師流暢的與學生依序介紹固體的三種不同特性,而隨著時間,有些學 生便逐漸流露出好奇的眼神與渴望繼續探索的慾望。當老師完整示範完後,便提出了「那你們也可以想想看,教室周遭或者你的生活中,還有哪一些固體也有這樣的特性?」的疑問,正當大部分的學生都還在思考時,有位學生突然脫口而出:「老師!那史萊姆算是哪一種固 體啊?」另一位學生也隨即追問:「對欸!史萊姆到底算是哪一種啊?因為它既不像有彈性的固體,當我停止施壓後會變回原來的形狀;但似乎也不符合有可塑性的固體或堅固的固體的特性。」
這段對話凸顯了第二發展階段孩子的想像力與推理性心智,他們不再只停留於眼前的 感官經驗,而是能將不同情境連結,進一步提出抽象推理。這同時也展現了對真理與因果的 探究。孩子透過觀察與提問,不僅深化了知識,也訓練了邏輯思維,他們渴望理解「為什 麼」與「怎麼發生」。
三、結論
透過這幾次的觀察,我更加清楚的看到孩子們如何在蒙特梭利的環境中展現人類傾向 與第二發展階段的人格特質。無論是<情境一>中,學生在自由選擇工作的同時,主動關照 剛升上高年段的同學,展現合作與領導的能力;或是<情境二>裡孩子們能長時間投入專 注,體現出「工作」帶來的內在滿足與意志的鍛鍊;亦或是<情境三>中,學生將生活經驗 與教具示範連結,進一步提出「史萊姆屬於哪種固體」的追問,皆讓我看到他們推理性心智 與想像力的發展。
這些真實片段,都是蒙特梭利所強調「從具體走向抽象」與「從個人走向群體」的真實展現。 作為觀察者與準教師,這些經驗提醒我: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創造環境,讓 孩子有機會展現他們天生的傾向與特定階段具有的特徵。當孩子進入專注工作的 Zone,成 人要學會保護與尊重;當孩子展現合作與提問時,成人要給予空間與引導,而不是急於給出答案。
因此我認為,教師的角色是一位細心的觀察者、支持者與環境的準備者。 這段觀察讓我再次確認,蒙特梭利教育的價值並不單在於學會多少知識,而在於培養孩子探索的勇氣、合作與自主規劃的能力,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而這些體會也將成為未來教學實踐的重要提醒:保持耐心,信任孩子,並願意與他們一同在學習的旅程中不斷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