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變王子的童話看似浪漫,實則隱含交換邏輯與父權劇本,也映照出當代男性在親密關係中的困惑、渴望與轉變。《張老師月刊114年9月號》

擇偶的照顧文化
從前從前,有一個公主,她是國王最小、最漂亮的女兒。她最喜歡玩小金球,把它拋向天空,掉下來時再接住。一天,她玩耍時不小心把金球滾進了附近的深水潭。公主在潭邊哭得傷心,一隻青蛙從潭裡冒出來向她說:「我可以幫妳把金球撿起來,可是妳得答應給我回報。」
公主說:「你幫我把金球撿起來,我的寶石甚至皇冠都可以給你。」
青蛙說:「寶石和皇冠我都不要。不過,請讓我做您的好朋友,我們一起遊戲,吃飯時讓我和您坐同一張餐桌,用您的小金碟吃東西,用您的小高腳杯飲酒,晚上讓我睡在您的小床上;要是您答應這一切,我就潛入水潭把您的金球撈出來。」
小明在銀行上班,活潑外向的小花,剛出社會,在補習班擔任櫃檯工作,兩人很聊得來。半年後小花父親驟逝,生活混亂,小明陪著她度過難關,兩人因此萌芽愛情,交往兩年後結婚,並育有孩子。小花產後回歸職場,兩人相處時間漸少,情感變淡。之後她升任補習班主任,薪水超越小明,讓小明對自己的角色產生困惑。
小明的故事類似早期戲劇中常有的「恩情成婚」情節,反映出傳統社會擇偶的互利共生:「交換照顧」,將恩情與愛情混在一起,男性提供保護和生活,女性則在關係裡以情緒勞動、情感回饋、育兒持家等付出來回應。在《青蛙王子》中,男主角原是一隻屬於工具角色的青蛙,若不是撿回金球,他其實沒機會認識女性。青蛙跳入深潭,如男性展現「功能」,他不要物質回報,他要「她的同進同出與陪伴」,換取「親密關係」。而公主就如同女性被保護、被凝視,以情緒勞動和性吸引力等待良人。這是舊社會慣有的擇偶潛規則,不同需求彼此交換,是互補也是互利共生,或者也是詛咒。
王子變青蛙,性別的深度結構被改變
為了拿回金球,公主答應青蛙,但卻在拿回金球後,便轉身跑回城堡,拋下青蛙不理。青蛙並未放棄,他在晚餐時來到城堡要求公主履行承諾。
國王得知內情後,責怪公主失信,要她開門迎接青蛙。青蛙蹦蹦跳跳地進了門,來到公主座位前,接著說「把我抱到您身旁呀!」
公主聽了瑟瑟發抖,國王卻吩咐她照青蛙說的去做。青蛙要求他的權利,從椅子到桌上,想跟公主一起用餐。青蛙吃得津津有味,公主卻滿臉不情願,沒有胃口。青蛙說「我已經吃飽了。現在我有點累了,請把我抱到您的小臥室去,鋪好被子,讓我們一起就寢吧。」
公主不願碰這隻冰冷又醜陋的青蛙,一聽他要在自己整潔漂亮的小床上睡覺,就哭了起來。國王見她這副模樣,生氣地說,「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過我們的人,不論他是誰,事後都不該遭受鄙視。」公主只好不情願地帶青蛙上樓,但卻將他放在臥室角落。
小明在婚姻裡不僅養家,也主動承擔家務,期待因此換得兩人獨處與親密關係。結果事與願違,太太將重心大多放在工作和孩子上,常身心俱疲,對夫妻關係則草草了事。小明幾次跟她溝通,希望能像婚前一樣彼此陪伴、約會、親熱,但通常不久後,兩人又回到如室友般的生活。小明漸漸感到被太太忽視,覺得自己像工具人,兩人為此爭吵不斷,小明為此憂鬱過一陣子,沮喪到想放棄婚姻。
《青蛙王子》裡國王重視交換法則,譴責公主應該履約,不要忘記恩情,他象徵父權社會對責任與義務的要求,可是公主心不甘情不願。
故事結局是青蛙終獲得公主憐憫並「獲得女性一吻」,青蛙恢復為王子,象徵男性成功得到親密關係,兩人匹配結成連理。成家讓男性晉升為一家之主,被社會認證為成功人士,王子之後將成為國王並擁有權力,青蛙則像是青春期男性自卑的表徵。
隨著社會轉型,機器取代人力,不再需要男性粗重體力及戰爭衛國,社會重心轉回群體互動,人們更需要「服務業精神」及「多工處理能力」,這些項目是女性強項,加上女權意識提升及經濟自主,她們不必再靠情緒勞動及性吸引力尋找對象。
Richard V. Reevesy在《男性廢退》中指出,近代社會的性別深度結構正受到挑戰,女性不再等待被照顧,而是走出家門,展現獨立、自主,在職場扮演強悍、領導、創新等多元角色;而男性還是照顧者的老樣子,近年雖多了照顧家務的功能,卻常在親密關係中的「交換」落敗,陷入失落、迷惘與孤獨的處境。
我把童話與小明分享,青蛙處境就如男性心理有苦說不出,小明說:「是啊,我也如青蛙渴求公主一吻得到救贖,可惜我太太永遠不懂。」
「我以前也這樣覺得,後來發現原版裡根本沒有『公主的吻』……」我說。
致死地而後生,衝突後才是轉變
青蛙不想被放在角落,他爬到床邊對公主說「我也想在床上睡覺,請把我抱上來,要不然我就告訴您父親。」
公主聞言勃然大怒,抓起青蛙朝牆上摔去。「現在你想睡就去睡吧,你這個醜陋的討厭鬼!」
誰知一落地,青蛙變王子,形象大轉變。王子這時候才告訴公主,原來他被一個狠毒的巫婆施咒語,除公主以外誰也不能把他從魔咒裡解救出來。王子成為公主親密的朋友和伴侶,明天他們將一道返回他的王國。
原版故事一點也不浪漫。公主對青蛙從厭惡到怒不可遏,最終抓起他拋摔,不再照父王意思演戲,也象徵她拒絕了父權的交換規則。公主用力丟,青蛙竟沒被摔成肉醬而變回王子?這個轉折童話裡沒說細節,但可隱喻為「一場衝突」,並讓動物變回人形,王子才得以說出他的委屈。
父權規則下的王子,心理如同青蛙,只能當工具性角色,並期待有天換取親密關係。但公主不要,恩情不是愛情,這一拋摔表示交換規則失效,她率先違抗父權規範,可能也促成王子脫離父權下的男性角色。那個晚上,兩人衝破魔咒,還原真身,他們必須坦率、真誠地面對眼前處境,再次溝通,才有機會成為平等相稱的伴侶。「王子變青蛙,再從青蛙變王子」同樣一句話,過去是父權性別發展的神話,現在則指男性親密關係的解體與再建構。
解釋完故事,我給了小明幾個方向:
1. 破除「視己為工具」的魔咒
男性不要以為有功能就好,自視工具人只會被看輕而不會惹人愛,唯有正視自己的價值,才會獲得對方尊重。
2. 不是交換缺陷,而是成熟互補
男女互補缺陷的交換法則已不是絕對,不再是「兩個半人合成一個完整的人」,而是「兩個獨立完整的人彼此有交集」。男性要邁向成熟完整,得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並以男性特質的優勢處變不驚,也照顧對方情緒。
3. 別怕衝突,打破僵局,平等相稱的溝通
在關係裡不是靠沉默等對方明白自己的需求,而是學習表達和溝通,輪流各自陳述,互相同理。別怕衝突,溝通時衝突是必然的,它會讓真正的需要跑出來,認知到這點,即使雙方有情緒也比較不會有破壞性。
要男性學習情緒調理並不容易,主要是沒有楷模、具體教導,坊間說「有情緒就哭出來」鼓勵釋放雖然一時舒坦,然情緒後座力少有人談,發洩後的情緒沒有梳理反而會帶來軟弱的羞愧感,也害怕被嫌棄,這些無以名狀的情緒困擾,需要有更多的範本讓他們參考。
在小明的處境中,他不是不懂太太的辛勞與自我實現,但他也需要被重視,而男性感受親密關係的途徑有生理差異,「從性裡感受愛」是男性情緒/情感的重要依據,有其生物學上的演化原因,並非縱慾或好色。只是實際操作時不一定要放在性愛,也可以是擁抱、親吻、肌膚相親,以身體觸覺而非性器官的刺激,慢慢培養起信任與互相渴望。《男性廢退》特別提到性別生理差異,這部分需要兩人多溝通如何滿足,萬一真的沒有共識,也不一定非得誰要改變,理性討論,不適合就分開。
追求親密關係,現代男性不能只靠「功能」來交換,內在也需要發展成熟。男性很需要社會結構的輔助和啟蒙,否則在青蛙變王子的瞬間前可能遭遇至少一次被女性扔到牆上的驚險,而他到底會成為王子還是一團肉醬可就不好說了。
#內文個案非真實案例,為虛構情節與童話故事相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