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不像許多人想的只是偶爾發呆或恍神,它指一個人的意識、記憶、身份認同、情緒感受,對自己身體感覺和行為...都失去控制,全面都散開了,是分裂的無法整合。這種「靈魂不在」的狀態,意識當機、關機,又與現實脫節,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哪、不懂為什麼這麼做、覺得這不是我...

新聞故事:
宋教授原本教學正常,卻因過度關注選舉,讓他緊張、煩躁不安、易怒和失眠。他天天看新聞、報紙關切選舉進展,當投票日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落選後,他沮喪無望,顯得無法接受。宋教授還擔心中共會發射飛彈,反覆關注對岸報導,並激動地一直大叫「選舉無效!」。宋教授連續兩天失眠,焦躁不安的情緒讓他憤而打破浴室鏡子、以拳頭用力槌打牆壁、不斷拍打椅墊又一下子坐、一下子站,甚至脱光衣服。家人嚇得趕緊送醫,立刻住院治療。
解離是心理上的一種防衛機制,過度保護也是種失控,在這行為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是怎麼解密的。—-----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
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徒勞的,一個人的所做所為必然與他的心理、動機及情緒有關。今天要談的是「解離症」,這是什麼樣的症狀,又有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
#行為症狀
解離症,從狀態上來看是指個人意識面的解散、分離,在心理上是保護心靈的最終防衛,在醫學上則是一種身心症狀。
解離不像許多人想的只是偶爾發呆或恍神,它指一個人的意識、記憶、身份認同、情緒感受,對自己身體感覺和行為...都失去控制,全面都散開了,是分裂的無法整合。這種「靈魂不在」的狀態,意識當機、關機,又與現實脫節,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哪、不懂為什麼這麼做、覺得這不是我...其實每個人都會有短暫的這些症狀,也能回過神來,但若次數頻繁、感受強烈並干擾日常生活時,那就要考慮有解離前兆。
#解離症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症狀
1.記憶斷片:
斷片並非健忘,而是被切片了,是指突然想不起來重要的個人資訊(例如自己的名字、住在哪裡),或是某一段特定時間發生過的事情,那段記憶幾乎空白或被消失了。跟酒醉斷片很像。
2.「失去自我感」和「失去現實感」:
「失去自我感」:感覺自己變得不真實、陌生,好像靈魂出竅一樣的旁邊旁觀自己的言行舉止,沒有感覺、無感或麻木,覺得身體不是自己的。
「失去現實感」:感覺周遭的世界變得不真實、扭曲、模糊不清,像隔了一層紗在看世界,或覺得熟悉的人事物突然變得陌生,無法定位。
兩者都是很典型的「解離感」,會同時出現。
3.身份認同混淆或轉換:
由失去自我感延伸而來,當事人可能對「自己是誰」感到非常困惑、矛盾,當事人的內在是空的,可為了避免空洞,許多次要的就會塞進去,以致內在有多種不同的聲音、想法或部分在拉扯。較嚴重者,可能在不同時候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個性、行為模式、記憶或說話方式,沒有領導者,好像「暫時」變成了另一個人。
如果從旁人角度來看,解離症病人所表現出來的如下:眼神空洞、表情茫然。對話反應慢半拍,好像沒聽進去。行為舉止、說話語氣前後不太連貫一致。常常說「忘記了」某些剛發生過的事情或重要約定。
每個人的解離表現都是獨特的,上述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如果生活有異常,要儘速就醫瞭解,以避免對個人生活(例如學業中斷、工作不穩定)、人際關係(例如溝通困難、關係疏離)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長期解離也容易衍生出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等其他身心問題。
#好發族群
解離通常來自極大壓力或極深創傷,常見於家庭受虐兒,像是童年被家暴、情感忽視,或者突發的重大壓力,如父母意外傷亡、大地震造成傷害、長期被霸凌...由於創傷對當事人大到無法負荷,於是透過身心分離來抽走自我意識以自欺欺人,如:這不是我,我沒受傷。
#行為背後都是有心理意義和功能的:
解離是心理防衛機制的最終手段,當突發重大壓力、極度痛苦、長期高焦慮下,個體難以負荷,為了保護心智,於是自動「斷線」或「跳開」,便是啟動了「解離」,這很像身體也會用「休克」來避免極端痛覺一樣。
解離是將所有能引發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從整個精神活動中抽離出來,從而保護自我意識。然有過第一次之後,若生活中有類似的線索(觸發物),防衛機制就會養成看到黑影就開槍,即使跟自己無關也會發作。例如當事人過去受過家暴創傷,長大後發現身邊人有暴力現象,就會引發解離。解鈴仍須繫鈴人,若不去調整解離,警報範圍會逐漸擴大,捕風捉影、杯弓蛇影,情況嚴重時甚至一個景象、氣味或聲音,都有可能觸發過往創傷,導致解離當機。
案例宋教授屬於急性解離,急轉進入僵直狀態,封閉自我,發作時他意識斷電,只剩情緒在原地自轉。
#新聞故事後續
宋教授入院時外觀凌亂、意識模糊、面無表情、口中喃喃自語,不時揮動雙手擺出各種姿勢,對醫護人員的問話及刺激均無反應。生理檢查都正常,但不進食。
醫生讓宋教授服用精神科藥物。入院的第二個晚上,因藥物作用得以睡眠八小時,隔天醒後他戲劇性地恢復正常,言談清楚連貫、表情自然得宜,無任何不安的情緒及妄想。對於選舉後這幾天發生的事,感覺好像作夢一樣現在才轉醒。他對就醫、住院以及發作過程,表示均能記得但在當時無法控制自我。對於選舉結果也在家屬及醫護人員說明下泰然接受。
經心理諮商才發現,宋教授最初發病是在十年前,同時遭遇最愛的祖母過世、太太接受外科手術以及工作升遷的夢想破滅,當時內心壓力和創痛無法應付,出現解離性遊走,他無意識地離開辦公室,漫無目的地在市區走了一天。由此追跡,醫院要家人留意宋教授的壓力觸發物為何,要觀察有哪些異常行為是解離前兆,一旦出現,就要警覺與處理。
#改善的方向
解離是創傷反應裡的保護機制,目的均在因應急性或過大的壓力,以避免個體徹底的崩解。
要治療解離症,必須回到發病的誘因事件及病患之內在創傷為何,才能解除警報。除要有藥物治療,更要有心理治療,其方向為:
1.整合內在經驗:協助案主自我覺察與接納那些被切斷的感覺、記憶、想法,讓內在經驗與自我認同能連結和完整。
2.處理核心議題:在安全、穩定的治療關係中,逐步碰觸與處理可能引發解離的根本原因,以保證、鼓勵、讓病人傾洩等方式化解心理衝突。
3.學習新的應對方式:發展並練習壓力因應技巧與情緒調節,以新方法來面對過去挑戰,取代以解離來逃避的模式。
4.提升生活功能:最終目標是幫助當事人改善在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學業或工作上的適應與表現,讓生活重回穩定軌道。家屬也應盡量減少對其過份照願,以免當事人過度依賴而持續扮演受害者角色。
#小結:解鈴仍須繫鈴人
當外在壓力如洪水猛獸又無處可躲時,我們就會向內躲,身體是情緒的容器,身體就成了代罪羔羊,身體被毀壞沒關係,精神面藏得好好的,不用面對殘酷現實。然而被保護的精神面,長久以來都沒成長,不能掌握自己時,對生活也會沒真實感。解離是無意識的防衛機關,要請它休息,解鈴仍須繫鈴人,當我們比較有能力應付後,可以試著探出頭來,告訴防衛機制:「一直以來辛苦了!現在我們可以自己來了。」接納過去的反應,生活就不用戰戰兢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