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斯母親愛女兒的方式是給予物質滿足
但有時也沒那麼多資源,所以回應時也很焦躁不安
亞斯母親會提供各種問題解方讓女兒這樣做就好,但女兒似乎不懂她的愛,小學高年級後出現各種憂鬱、自傷、叛逆、暴食等精神症狀,母女關係也很緊張亞斯母親說她也會抱抱啊,也會問女兒過的如何啊,不是沒有做啊
到底怎麼回事不知道,到底還要怎麼做才對
以上情境是簡述,「亞斯特質」是關鍵,但不是全部
亞斯母親的原生家庭關係、經濟條件、童年經驗、求生性格..都要列入考量
亞斯母親是她環境下的生存者,有她的處世價值,而情盲部分她也有巧妙掩蓋,表面上人生並不糟
是直到女兒身心症狀嚴重到她必須來談
但親職教育不是要幫忙解決女兒的症狀,是要談亞斯母親的
父母沒有的東西無法給孩子,所以若只是講述道理,她聽到但不懂怎麼做
亞斯母親是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跟執行,她說有做但女兒無感;然跟女兒確認時,則說根本不是這回事...這就是兩個世界的差異
。
在情盲影響下,要怎麼解釋「依附情感」的重要與執行呢
回到我的論點:要從己身的經驗,才能推到他人的感受
所以來講故事吧
從前從前,約80年前吧
有位變態心理學家不相信愛,他想證明「愛」是否存在,所以找跟人類比較相近的猴子來實驗室做實驗。
他要證明的是「母愛」
這叫代母實驗。將出生的猴子從母猴那邊分離,並在籠子裡放兩個假猴。小猴子本來很怕這兩個異形,但時間久了牠實在又餓又冷也只好去探索那是什麼。還好它們不會動,小猴子逐漸發現一個是布造,能提供溫暖但不提供食物;另一個是鐵絲造,冰冷生硬但卻有一個裝滿牛奶的奶瓶。
一般小猴子都會抱住媽媽一起行動的,那麼牠會怎麼辦呢?
(請案主回答)
結果是:小猴子幾乎都與「布媽媽」相處,即使將奶瓶掛在「鐵絲媽媽」懷裏,小猴子吃過之後,多數時間都會回到布媽媽身上;受到驚嚇時,小猴子也會跑到布媽媽身上待著。
這是什麼意思?(此時會回顧案主童年和媽媽互動的經驗)
跟布媽媽抱在一起時,就跟我們抱棉被一樣感到舒服溫暖,心裡的安全感,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事
。
且慢,這位變態心理學家還沒實驗完,他繼續做更多延伸的實驗
A:把布媽媽拿走只剩鐵媽媽,只有餵奶功能,那麼小猴子長大後會如何?
變態心理學家是抓一堆猴子來實驗室的,當他把長大的小猴子放回猴群時,那結果又如何?(請案主回答)
自小沒有媽媽帶的小猴子,後來無法跟猴群建立關係,牠是邊緣猴、畏縮、暴怒,有猴靠近時會驚嚇暴怒甚至攻擊。牠是孤獨猴。
B:那個布媽媽會通電,當小猴子去抱抱時,會三不五時被電,感受痛苦,哇,這樣牠還要不要抱啊?又愛又痛很矛盾,這種設計一定讓小猴子精神錯亂的。(改編鐵娘子(IronMaiden)實驗)。
C:更殘忍的來了,長大後的孤獨猴(牠是女生)被實驗人員強迫交配,生下牠的小猴子。但孤獨猴無法當母親,無法照顧小猴子,牠對小猴子的黏膩(幹嗎一直抱牠)、任性壞脾氣都無法忍受,甚至也會攻擊牠的孩子。
原因為何?因為孤獨猴不會照顧自己、缺乏被愛,自顧不暇時當然也不會照顧孩子。
。
任何哺乳類生物都會如此照顧後代,安全依附比食物更重要,孤獨猴只有吃喝活著,可牠是有創傷的猴子。
在心理學上,母猴與小猴的親密關係、照顧依偎,人類也有更複雜的歷程,叫做「依附關係」,從母親/照顧者那學到很多身心理的操作。沒有的話會缺一塊,那就是「創傷」了。(對照案主的故事,他在哪一段開始親職化的,不再有童年(撒嬌示弱、任性玩樂、安全滿足)的)。內在情感會停在親職化那個歲數(稱為「內在小孩」)
過去生活必須要物質才能生存,犧牲了精神面(=情感面),現在雖然長大了,就會有缺漏的感覺,這不是誰的錯,這是當時必需要的,那個家庭包括你才能活下來直到現在。所以要記得自己也是受傷的小孩。
女兒則不一樣,不同時代下她不用煩惱物質,你已經給她最好的了,她有餘欲便會往精神面這邊索取,現代都是這樣,情感面或安全感很重要。但你要給她你沒有過的會很困難,所以要學照顧女兒前,要先懂得照顧自己(主要是對布媽媽的撒嬌示弱、任性玩樂、安全滿足)。
目前先不討論怎麼做,怎麼做只是表面模仿,女兒是敏感的,如果內在沒準備好,即使被抱她會不會感覺到像實驗B那假猴一樣的矛盾呢?
你有的東西,才能分享給女兒,先讓自己過的完整
先記得這個故事,下週繼續說
。
變態心理學家是誰?
哈洛(Harry Frederick Harlow,1905—1981年)恆河猴的實驗
其實哈洛母親和他的關係很糟,他懷疑愛,導致他雖然聰明卻過度敏感,很需要婚姻和夥伴關係,身心上也過得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