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它的力量並不是一下子改變,而是淺移默化的慢慢改變你的思維和價值觀。
在YouTube 上或是新聞上,不難看到許多人說Z世代的員工想法,當然,每個人的想法會有不同,在我看來。還是以負面印象居多。
工作,每一個人的定義也不同,在台灣,大部分的員工領著低薪,卻要做的工作量可能是兩倍到三倍多,耽誤到原本的下班時間,有的企業甚至不會給你加班費。
我想,許多Z世代的人看到這樣的職場環境,還沒有包括可能面臨職場霸凌以及其他因素,而讓他們選擇放棄人生和夢想,更嚴重的選擇自殺來了斷看似沒有盡頭的地獄。
最近在看一本跟工作相關的書籍,書名為《工作不焦慮!菁英必備的58項核心技能》經歷過找工作的等待,也經歷過工作不適應而離職,讓我不停思索工作是什麼?就只是為了錢嗎?我們都需要錢,但或許許多人沒有注意到工作背後的價值。
在這樣的低薪工作環境中,許多人選擇了「摸魚」—一種無聲的抗議方式,等待老闆不在時偷偷懶,老闆來了又假裝勤奮。最終,損失的並不是老闆,而是員工自己。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選擇逃避現實,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最終會發現自己不僅失去了理想的工作,也失去了真正能夠幫助自己成長的機會,甚至可能失去良好的職業人脈。
關於Z世代,通常將1990年代中後期作為開始出生年份,將2010年代初期作為結束出生年份(最常見的定義為1997年至2012年出生的人)。Z世代大多數成員都是X世代的子女。
同時也是數位原住民,他們從小就生長在網路、數位科技以及智慧型手機的世代。
這跟X世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說是天壤之別,X世代被認為是獨立、務實和適應能力強的一代。他們的特性是在意升遷,工作為上,甚至願意犧牲掉家庭時間來完成工作。
X世代的父母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沒有工作,等於沒有生活。這個世代的人們通常不會換工作,都會待到一間公司到退休為止。一生過著艱辛的生活,對工作有極高的投入和依賴,並將其視為維持生計的唯一途徑。這樣的價值觀自然也影響了X世代對工作的看法。
然而,這樣的模式並非無憂無慮。許多X世代的工作者因為過度投入工作而健康受損,家庭關係也因此惡化。看到父母為了養家疲於奔命,許多Y、Z世代的年輕人心中默默告訴自己:「我不想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這樣的情感,也許就是他們對工作的負面認識的根源。
加上環境的變動,物價飛快的上漲但唯獨薪水不漲的時代,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如同上面所說的選擇「躺平」人生。
再來是加班文化,這是我近期接觸到的一個問題。有些公司強制員工加班,若不加班,就無法完成工作。然而,大家也知道,無論一天工作多久,時間總是有限的。每天24小時,如何高效利用每一刻,成為了人們需要學會的課題。過度加班不僅耗費精力,還會降低工作效率,長期下來,會導致身心俱疲。
綜合上面所說的,環境的變化,原生家庭帶給他們對於工作的價值觀等等,反應出世代對於工作方式擁有天壤之別的差異。
回到剛剛所說我看的書,讓我很印象深刻的地方,除了對於工作要百分之百投入其中,不論好或是壞都要去接受。
當你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去做的工作時,你會得到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收穫。
對於工作上擁有問題或是別人忽略的地方,不要害怕,勇敢跟提出問題吧!因為工作本身一定會有突發狀況,許多員工可能選擇報喜不報憂,隱瞞事情,但是他們身為老闆,早就知道工作會有發生什麼樣的狀況,所以誠實的告訴老闆你在工作上發生的困難吧!
工作,不只是為了薪水,也同時是發揮你所擅長的事情和影響力去回饋社會,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但唯獨能夠做到的就是運用你在工作上可以創造出最大效益,不只回饋給公司,更是回饋給全世界。
世代的價值觀差異是難免的,同儕之間都有價值觀的差異,這不是壞事,而是告訴我們,每個人看待工作的方式、態度都可能因為不同的背景而有所不同。
“人生是一場永不止息的工廠,那裡沒有懶人的位置。工作吧!創造吧!
最後附上法國作家羅蔓羅蘭的引言給大家。
好好對待你的工作,即便你的工作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你很重要。
職業從來不分貴賤,這個世界上所有工作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為你擁有工作能力歡呼吧!你擁有工作,可以換取你想要生活,當然我不鼓勵你當工作狂,因為身體和內心的健康都很重要。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