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網路上很多人在討論許光漢的「少年感」還是進階版的「人夫感」,最後的結論竟然是「涼感」。但在一片討論明星氣質的熱潮中,我反而更想聊聊背後的行銷邏輯:
今年 UNIQLO 品牌行銷操作,應該可以說是這兩年時尚圈最值得觀察的經典案例之一。我認為這整波操作,高度可能是一次「價值再定位」的策略布局,目的是為了因應接下來「關稅上升+供應鏈成本增加」所可能帶來的定價壓力,提前做出品牌感知的升級與調整,讓消費者在面對漲價時,不會覺得只是「變貴了」,而是「值得」。
先給大家看看時間軸:
· 6/18:台灣獨立樂團落日飛車揭開序幕,為 UNIQLO 創作了全新單曲〈Believe U〉,在各大平台上線,引發音樂圈與品牌圈的雙重討論。
· 8/8:落日飛車無預警丟出新專輯《QUIT QUIETLY》,〈Believe U〉也收錄其中,將品牌合作自然融進音樂作品,讓聲量延續。
· 8/21:・布蘭琪(Cate Blanchett)擔任全球品牌代言人,一舉把品牌格調拉上新高度。
· 8/29:在亞洲多地同步推出 UT × POP MART 聯名系列(主角包含 Labubu 與 Zimomo),搶攻潮玩與視覺系市場;同時也公開 KAWS 成為品牌首位「駐場藝術家」,正式為 LifeWear 系列注入藝術 DNA。
· 8/31:落日飛車在 JAM JAM ASIA 亞洲音樂節攜手許光漢擔綱壓軸,雙方穿上白襯衫團服一現身,全場轟動、社群瞬間洗版。
· 9/1:話題還沒退燒,UNIQLO立刻公布,許光漢成為台灣 15 週年品牌大使,並揭曉那件白襯衫就是 UNIQLO 出品,聲量再上高峰。
· 9/3:宣布由前 CHLOÉ 創意總監 Clare Waight Keller 正式加入,擔任全球創意總監,補足設計含量與時尚話語權。
· 9/8:公佈另一位台灣品牌代表,許瑋甯。
· 9/17:所有拼圖終於在台北記者會合體,兩位品牌大使同台亮相,現場媒體擠爆,UNIQLO 用這場盛會完美收尾,也正式宣告這場品牌重塑的階段性成功。
這些事件,不只是熱鬧,而是層層疊加的「價值定錨」
當品牌面臨成本上升、即將漲價的壓力時,不能直接說漲就漲,否則會引發消費者反感。
這也正是為什麼 UNIQLO 在這段時間接連釋出一連串操作:從明星代言人、國際設計師合作,到藝術與音樂聯名,每一步其實都有明確目的。
整體操作上,你會發現 UNIQLO 完整運用了各種不同的媒介與觸點:
一開始,透過落日飛車的音樂合作,為品牌注入藝術氛圍與文化質感;接著邀請凱特・布蘭琪站上全球舞台,替品牌定錨高端形象;Labubu 和 KAWS 的加入,則成功打入潮流與收藏族群,擴展年輕圈層的關注。
差不多同一時期,又將許光漢的網路聲量「綁」進品牌操作中,讓話題與視覺形象緊密掛鉤;趁著社群討論熱度未退,再宣布 Clare Waight Keller 擔任創意總監,為品牌價值添上一層「設計感」的語言。
最後以許瑋甯的加入,讓品牌形象回歸親和、有距離但不遙遠,也讓這一波「品牌升級」的價值感,順利落地。
這些操作,全部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步調不急不徐,卻緊扣市場情緒與社群節奏。
在不斷釋出的資訊中,UNIQLO 既保留了「平價品牌」的形象,同時也成功拉高了「價值感知」。
這場戰爭的真正對手,其實是「關稅」
從 2024 年開始,美中貿易緊張升溫,美國對中國製產品(包含紡織與成衣)加徵新一波關稅。
UNIQLO 的主要供應鏈遍佈中國、越南、孟加拉與東南亞,當國際政策與原物料價格波動一來,
品牌就勢必要面對:吃成本,或漲價。
根據 Nikkei 今年第二季的報導,UNIQLO 的母公司 Fast Retailing 已開始進行供應鏈轉移、定價策略調整。
也就是說,關稅成本上升這件事,幾乎已經是確定會發生的。
一旦成本提高,價格勢必得跟著調整,但 UNIQLO 又不能讓品牌的定位因此跑掉,這就需要一套完整而縝密的策略來因應。
現在我們看到的一整波「品牌升級」其實很有可能是在為「價格轉移」鋪路。
與其讓消費者感覺突然變貴,不如讓他們在還沒發現價格調整前,就先建立一個「UNIQLO 變得更時尚、更有質感」的印象。
這才是高段的品牌操作。
那,為什麼 UNIQLO 會選擇在台灣市場這麼密集地出招呢?
原因推測是因為台灣的服飾市場對價格變化相當敏感,卻同時擁有高度活躍的潮流文化與社群討論氛圍,剛好是測試品牌再定位是否成功的理想環境。
再加上,台灣的消費者反應快速、輿論生成也快,是個非常適合「試水溫」的市場。如果能在台灣成功說服消費者:因為許光漢、Labubu 或精品設計總監的加入,UNIQLO 的價值真的「變得不一樣了」,那麼這整套操作模式,也就有機會順利複製到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市場。
我個人覺得這一波 UNIQLO 的行銷操作,真的不是單純的漂亮視覺或是熱門代言人堆疊,而是一場面對全球經濟壓力下的「品牌再定錨戰爭」,而且做得真的很漂亮。
如果你關心品牌經營與行銷策略,那麼 UNIQLO 這一波操作,值得好好收藏起來。
這波操作不只是「為漲價鋪路」,其實是一場價值架構的重塑
雖然我們可以從近期供應鏈與關稅壓力,解讀出 UNIQLO 有強烈的價格轉移動機,但如果回頭看品牌過去幾年的整體走向,就會發現,這波品牌升級,其實早有伏筆。
主要的關鍵落在,LifeWear。
這個概念早在 2013 年左右就已經浮現,UNIQLO 試圖從「基本款/便宜又實穿」的品牌印象中抽離,轉而朝向「機能 × 設計 × 日常美學」的方向發展。讓整體品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同一時間,UNIQLO 與設計師的合作也從「一次性行銷」變成長期策略。從 +J(與 Jil Sander 合作)、Lemaire、Marni,到後來 Clare Waight Keller 操刀的 C 系列,這些都不只是話題款,而是為 LifeWear 增添不同設計語言,讓「簡約機能」變得有個性、有美感。
再往UNIQLO 和 GU 的雙品牌去看,UNIQLO 專注於耐穿、不退流行、可長期累積的單品價值;GU 則更敏銳於流行趨勢、快速上架、價格靈活。這樣的分工,也讓 UNIQLO 有餘裕在本體品牌上做價值感的拉升,而不怕失去對價格敏感的客群。
所以,當我們看到 UNIQLO 在這三個月密集釋出明星代言人、藝術家合作、IP 聯名與創意總監任命,其實不只是為了因應漲價,而是水到渠成地完成一場「品牌感知」與「市場分層」的升級。
也或許說這是一場早就開始鋪路的長期戰略,剛好在這波價格與供應鏈壓力到來之前,成功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