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伴侶問我要不要報名「2026麗晨臺中國際馬拉松」。
我看了一下,舉辦地點就在我家附近,我本性愛湊熱鬧,加上跑馬拉松貌似很「酷」,沒有道理不參與。我硬是拉著全家人和映映一起報名,直接湊了一個團體組,隊名是「只贏宇宙」,氣勢很足啊!
不過,我的熱情只用在報名那一刻,報完名之後,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反而是伴侶,為了完成他的半馬賽事,自從報名後,每天都積極練跑。他不時會拉著我去新竹縣立體育場運動,我偶爾會勉強參與,但大多時候都是無情拒絕。
欸不是!跑步真的很累耶!
習慣外在節奏的自己
其實我並不是不愛運動,只是比起跑步或爬山,我更偏愛節奏感強烈的拳擊有氧。音樂一放,動作跟著節拍走,只要全身投入,就能感受到一股暢快的力量。
但最近,我開始有意識地把瑜珈和跑步列進清單。這才驚覺,過去的自己太過依賴「外在節奏」,而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去推動。瑜珈拉長呼吸,讓我聽見身體的聲音;跑步則逼我直面那個氣喘吁吁、隨時想停下來的自己。
即使耳機裡有 aespa(新團體名 aespo? XD)的音樂陪伴我(大推 Drama 和 Rich Man),腳步還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帶動,才能往前邁進。
為了讓馬拉松能順利完成,我開始刻意訓練肌肉,建立體能,讓身體維持在好的狀態。講到這裡,你可能會誤以為我要挑戰什麼全馬或半馬,但其實沒有,我只報名了 3K。先別急著關掉視窗,心想這個人根本鬼話連篇,因為我真的太久沒跑步,依然需要好的身體素質支持。
然後,就在某個跑步的瞬間,我腦中忽然冒出一個體悟——
「意識中的我,正透過這個軀殼去體驗世界。」
保護軀殼,才能走得更遠
仔細想想,我住在這副軀殼裡,已經三十幾年了。
它帶我看過很多地方,卻很少被我「有意識地」照顧。以前我以為,只要心夠開闊、夠灑脫,人生就可以自由。但隨著年紀增長(嘆),才深刻體會到,如果身體不好,再多的渴望也會被軀殼攔下。
上週上瑜珈課時,有個動作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出力,老師走到我旁邊,溫柔地說:「有些肌肉如果你不用它,它就會慢慢消失。」那一刻,我感到一陣緊張,難道因為偷懶,就要眼睜睜看著肌肉慢慢流逝嗎?於是,我更渴望能以意識去喚醒它們。
想像一下,意識像駕駛員,而軀殼就是車子。
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規劃要去哪裡,但如果車子沒油、輪胎漏氣,再遠大的夢想也只能停在路邊。換句話說,自由的前提,是你必須有體力、有耐力(好啦,還可能需要一點錢),才能繼續前進。
既然是體驗,就沒有什麼絕對
跑步讓我慢慢明白,若「我」是意識,而「軀殼」是體驗世界的載體,那麼人生的規則也就沒有絕對答案。
家一定要透過血緣組成嗎?如果我選擇收養,或者養一隻動物,他們依然是我的家人。我真的需要很大的生活空間嗎?關係一定要符合世俗期待嗎?還是我能自己定義什麼是親密、什麼是陪伴?
如果我是來體驗世界的,那麼每一種選擇都成立,別人眼中的「奇怪」,只是他們的投射,跟我無關。
意識越清醒,我越能放下別人給的框架。而當我回到軀殼,去吃、去動、去睡、去感受時,我才真正明白,原來自由不是靠想像,而是靠身體去兌現。
軀殼是自由的載體,而我們需要並肩前行
跑步讓我重新意識到,我是以意識來看世界,卻必須藉由軀殼去體驗世界。
所以,培養意識、照顧軀殼,才是往前走的本錢。當我在跑道上喘著氣,當我在瑜珈墊上練習平衡,當我在日常生活裡感受肌肉的力量時,心裡總會浮現一句話——
我是自由的。
真正的自由,不只是腦袋裡的概念,而是身體力行的體驗。為了能夠自由地走、自由地跳、自由地感受世界,我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維護好心靈與意識的連結,才能有本錢持續去探索、去冒險。
後記:
以前常聽長輩說,身體健康是最大的本錢,那時候還小不懂事,現在才明白,身心靈的健康,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腦中冒出了好多想法,但思緒很零散,整理得還不夠完整。等我再多跑幾次、再多感受幾次身體與意識的連結,我會把更完整的體悟再分享給大家。
你們有跑步的習慣嗎?或者有參加過馬拉松的經驗呢?歡迎寫信或留言和我分享。
那麼,今天就先到這裡啦,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