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鍊魂】第一階段|第9回|自我認識練習——AI互動下的角色映射
Stage 1:認識自我與AI(自我覺察)
主題:理解自我與AI互動現況
核心概念:自我覺察、偏見辨識、情緒察覺、資訊批判1. AI技術全景概述——認識自我與科技共生
2. AI塑造知覺與決策——認知偏差與資訊過濾
3. 有害AI觀盤點——恐懼、焦慮與過度依賴
4. 有益AI觀盤點——效率、創造力與能力增強
5. 自我情緒與AI互動——察覺焦慮、依賴與自我效能
6. 技術解決主義陷阱——過度依賴與自我麻痺
7. 中立神話與責任錯位——AI非中立的真相
8. AI與個人價值觀——衝突、協調與選擇權
9. 自我認識練習——AI互動下的角色映射
10. 小結—認識自我全景圖——AI互動的自我覺察整合
第一階段|第九回
自我認識練習——AI互動下的角色映射
🌌 前言:AI是我們的鏡子,而不是替代品
在這個充滿智慧工具的時代,AI 不僅僅是輔助我們的機器,
它更像一面鏡子,將我們內在的習慣、偏好與心理角色清晰映照出來。
有些人,因為 AI 的存在而更勇於探索與創造;
有些人,卻逐漸把決策與判斷交出去,成為依賴者。
榮格提醒過我們:外在互動往往是內在心靈的投射。
AI 所反映的,不是它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選擇角色。
鍊魂式思考強調:
👉 只有認識自己在互動中的角色,我們才能真正掌握 AI。
👉 若是無意識的依賴,就會失去自主與責任感;
👉 若能覺察並調整,AI 就能成為推動我們自我成長的助力。
本回,讓我們透過角色映射,學會辨識:
我是主導者,還是被動依賴者?
我是學習者,還是能與 AI 共創的人?
一、AI互動的四種角色
1. 決策者 🔍
- 特徵:保持最終判斷權,不把責任交給 AI。
- 優勢:批判思考、責任承擔、價值對齊。
- 例子:醫師使用 AI 協助診斷,但最終決策仍依循醫德與專業。
2. 學習者 📚
- 特徵:將 AI 當作知識助手,不斷吸收新知。
- 優勢:開放性、好奇心、反思能力。
- 例子:學生透過 AI 做題,但會檢討 AI 的答案並深化理解。
3. 創作者 🎨
- 特徵:把 AI 當作靈感觸媒,將其與個人特色融合。
- 優勢:創造力、整合力、冒險精神。
- 例子:設計師使用 AI 生成草圖,但加入個人風格,作品更具靈魂。
4. 依賴者 ⚠️
- 特徵:盲目相信 AI,喪失自主判斷。
- 風險:心理依賴、技術迷信、責任外包。
- 例子:投資者完全依靠 AI 指令下單,忽略市場情緒與長期風險。
👉 案例啟示:
一位設計師起初是「依賴者」,作品缺乏靈魂。後來透過角色映射,他轉向「創作者+決策者」,不再讓 AI 主導,而是與 AI 共舞,作品因此更具深度與獨特性。
二、映射方法:找到你的AI角色
- 列出AI互動場景
📌 生活、工作、學習、創作——全面觀察自己與 AI 的接觸點。 - 分析角色表現
👉 在每個場景中,標註自己是決策者、學習者、創作者還是依賴者。 - 評估理想與現實差距
⚖️ 對照理想角色(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與當下角色,找出改進空間。
三、鍊魂式思考視角:自我調整策略
1.覺察依賴與盲點
記錄自己在哪些場景會成為「依賴者」,分析原因:是害怕錯誤?還是懶得思考?
2.角色調整
設計小步驟:
- 決策前先寫下「AI建議 vs 我的直覺」
- 重要決策先暫停 5 分鐘,避免盲從
3.角色整合
將「決策者、學習者、創作者」融合,建立理想互動模式。
這就是鍊魂式思考的進程:從覺察 → 承擔 → 調整 → 成長。
四、行動練習(鍊魂式思考應用)
- 角色映射圖 📝
畫一張「AI互動角色圖」,標註自己在不同情境的角色分布。 - 角色優化計畫 🔄
選擇一個角色(如依賴者),設定一週挑戰,例如「每天至少一次拒絕盲目採用AI建議」。 - 反思日誌 ✍️
每天記錄 AI 使用後的角色感受:我是主導,還是跟隨?
五、未來心態建構
- 覺察主導:不再無意識依賴 AI,而是清楚理解自己的互動角色。
- 自我整合:把決策力、學習力與創造力融合,提升心理韌性。
- 持續優化:透過角色映射,不斷調整自己,讓 AI 成為助力,而非枷鎖。
✨ 總結:
AI 不只是演算法,而是一面映照靈魂的鏡子。
當我們看清自己在 AI 互動中的角色,
就能透過鍊魂式思考把「依賴者」轉化為「決策者+創作者」,
真正實現自我成長與心理韌性。
🎯 本回收穫
完成本回後,你將能:
- 辨識角色分布 —— 清楚看見自己在不同場景中,究竟是決策者、學習者、創作者,還是依賴者。
- 縮短理想與現實差距 —— 找出「我希望成為的角色」與「我現在的角色」之間的落差,並設計改善策略。
- 強化自主與創造力 —— 透過鍊魂式思考方法,將依賴轉化為主導,讓 AI 成為靈感與增能的夥伴,而不是枷鎖。
這是一場自我認識的鏡中之旅。
當我們在 AI 的倒影裡看清自己,就更能走向成熟而自主的靈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