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種音樂流派,能成為影響文化與生活的元素,請問,藝術策展,應該做什麼?」
一直以來,無論什麼樣的領域,一個開門見山的問題,務必成為參與者投其所好之前,必須要去思索的問題,不管是成為一個藝術家、或是成為一個企劃人…等,都要去思索的;而這次,卻變成了《策展實驗室》公開講座引言人,也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提出的問題,這是基於一種「傳統或許不該成為限定,而應當成為常態」的假說,以及人們用不同的觀點,對於看待相同事物產生感受的歧異而衍發的提問。
如果要用兩種不同層面來看,用藝術角度,它會類似於學術界的成果發表、商業界的年度商展;但如果是藝術之外,那麼,就必須回歸數位藝術基金會黃文浩董事長,每次在各式藝術展覽提出的一個質問:「請問,你從一門藝術中,看到了什麼樣的反省?」因為,一門藝術應該帶來的,反而是對藝術外領域或議題的「反省」與「回饋」。
藝術策展:連結與功能
如果當被正式列入運動競技項目的「電子競技」,需要有包含運動、科技、教育等領域的「跨界」,那麼,相同的道理,「藝術策展」的元素連結,就不應當只是「藝術限定」;「藝術策展」如同商業企劃,或運動賽會編制一樣,其「連結」顧名思義,就已經是一種「跨界」的概念。
策展雖始於藝術,但其仍須有不同專業領域的相輔相成(包含展示主題、地點、市場標的、創意理論…等),才能讓藝術的功能更為多元,因為藝術不應該只是一種「靜態展示」;由於歐洲藝術家齊格蒙·鮑曼倡議的《液態現代性》以及該理論所衍伸出的相關著作,藝術不該只是單純之「靜」,而該「由靜轉動」;於是,日本資深藝術策展人相馬千秋與橫山義志,分別以過往策展與藝術展館的功能,提出了「如何讓只是來看展覽的觀眾,也能用實際的行動參與藝術」的方法,也就是「讓參觀者也能成為藝術作品的一份子」。
當環保意識抬頭,藝術應該做什麼?
有鑑於黃文浩早期特別提醒的「反省」一事,引言人耿一偉其實也透過「簡報無紙化運動」的理論,向大眾提出一個,不只是藝術界,甚至是各種產業或領域,特別是活動與企劃產業,值得討論的問題:「藝術,是一種『浪費』?」
其實,這是所有議題當中,最嚴重也是最該被討論的問題,因為內容與專業之外,每一種活動產生無法再利用的垃圾,儼然成為一種潛在的危害,就好比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每年例行在台北世貿中心或南港一、二館的《台灣國際專業展》系列活動,或是其他大型公協會的知名年度展覽(如:資訊月)一樣,每次都會因為舉辦檔期或年度展覽主題的問題,產生了共通的超頭痛困擾:「因為是當年限定的元件,就無法沿用到隔年,即便它是一年一度的必辦展覽。」
當環保意識與永續經營意識興起,也就是將 ESG 與 SDGs 觀念導入活動與策展時,「重複使用可用資源,已達環保永續之效」,反而成為了接下來,身為藝術策展人,或是活動產業的企劃主,在兼顧「讓參觀者吸收展覽知識,而產生『原來如此』的效果」與「可用器械元素重複再利用」之餘,必須面臨的最關鍵議題。
從危機到轉機,環境與時空取決「該與不該」。
疫情對各層面的危害與衝擊相當顯著,包括但不限於各項實體展覽的告吹,就連藝術界也無法被倖免。而相馬與橫山兩位日本策展人,也不約而同地用新冠疫情、東日本大震災的例子,去探討了藝術策展遇上疫情或天災所造成的危機與轉變,包括但不限於:策展者對於危機的應變處理,以及是否維持,及轉型的手段(實體展如何暫時轉成虛擬展,直到危機解除為止)等。
比較特別的是,「疫情間該與不該」的問題,其實就涉及了類似管理學基礎觀念的「SWOT」分析,相馬特別著重的原因,是因為她以2019年愛知三年展堅持續辦的範例,去談論「承受損失」與「多面溝通」的要訣,目的在於建構一個「未來後續類似活動發生類似狀況時,如何做出必要的應變」的實際藍本,因為這可能產生所謂的利弊關係,以及不同層面的影響。
結語
對於藝術策展的態度,每一個角色看待的方式,固然不盡相同;但,如同早期一個老前輩所言:「藝術不該只服務藝術,它該服務更廣泛的領域。」就好像黃文浩董事長鼓勵藝術觀賞者「反省藝術之外的議題」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反省,那麼就會變成無趣的呆板。
藝術策展也不能只是所謂的「看秀心態」,反而更應該要去探討「成功之後的潛在問題」,正如耿一偉對於藝術策展做出的最嚴厲提問一樣:「藝術,是一種『浪費』?」因為這不只是藝術界,甚至更該是活動企劃師,或者所有領域的專業者,在結合永續發展時,必須思衡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