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個月,我一直在努力準備轉職。期間,我申請了一家在日本非常知名的外商諮詢公司,姑且稱它為 A社。
A社總共讓我經歷了兩輪面試。第一輪面試官是一位畢業於美國哈佛甘迺迪學院的日本人,全程以英文進行。他主要詢問了我在機器學習相關專案的經驗、過去的專利申請,以及這些能力如何能為他們的團隊帶來價值。對話中,我感受到他對我的背景與技能十分認可。他們的團隊主要是開發 AI Agent,為日本各大上市公司處理大數據,並針對客戶需求提出創新的 AI 解決方案。那一小時的面試結束後,我感覺自己和公司非常契合,也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團隊。一週後,人力仲介公司通知我順利通過了第一輪面試。
第二輪面試安排在兩週後,原因是面試官是一位負責超過三十個專案的部門處長,時間相當有限,再加上正值日本的 お盆休み(盂蘭盆節假期),所以只能延後進行。這次面試全程以日文進行,問題也更加全面,包含我在商務日語中的表達方式、敬語使用,以及面對客戶時的應對進退。面試氛圍很愉快,他也表示相當歡迎我加入。當下我對公司留下了更深的好印象。
面試結束隔天,我透過仲介得知,A社希望繼續推進流程,進入發 offer 的討論階段。當時我回覆說,因為日本的永住申請尚未有結果,加上還有其他公司在面試,所以需要一點時間。同時,我也告知了我的期望薪資。這大概是在八月底左右。
接著,A社的 HR 開始要求我提供更多資料:先是目前薪水與最近三個月的薪資條,之後又要了我的在留卡(日本居留證明)、日文履歷,甚至詳細詢問我大學畢業與服兵役之間三、四個月的空白期間在做什麼;還有我在語言學校畢業後的幾段短暫空白期,他們也一一要求解釋。即便是一家美國外商,在日本分公司卻展現出非常「日本式」的嚴謹與吹毛求疵,幾乎像是在做徹底的背景調查。根據我一位海外 HR 朋友的說法,這些調查理應是在發 offer 之後,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執行,而不是公司 HR 自行要求。
這樣的來回持續了將近三週。雖然我多次請仲介轉達,希望能先確認 offer,再補交背景調查資料,但仲介表示「必須按照日本公司的習慣,先回答問題才能往下走」。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我最後還是把所有資料交出去了。
然而,真正的打擊發生在那之後。仲介一開始說,上週五我應該能在 A社的平台上看到 offer,但遲遲沒有出現。週一我再度詢問,他們回覆可能會在週五安排一場「offer interview」。我正準備好時間,卻在隔天(週二)突然收到仲介的通知:A社認為我的薪資期望過高,決定不再錄用我。
這讓我非常憤怒也失望。畢竟,他們在三四週前就已經清楚我的薪資期望,如果無法接受,當時完全可以直接拒絕,而不是在拖了三四週、索取了大批個人資料後,才給我一個如此草率的結果。而且整個過程中,我始終無法直接和 A社 的 HR 對話,只能透過仲介轉述,最後甚至沒有一句正式的道歉或解釋。這是我在日本求職過程中,感受到最不合理的一次對待。
後來我查了一下,日本法律規定只要公司沒有正式發出內定書或簽訂勞動契約,即便他們曾暗示會給 offer,也並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縱使他們過程中要求了大量個人資料,我也無法以「欺騙」為由向勞動局申訴。這點更讓我對日本的外商諮詢公司感到失望。
事後我上網查看這家公司的員工評價,發現負評不少。例如自 2025 年起要求員工一週五天必須到公司上班,還經常被派駐到客戶現場。有些顧問甚至因為顧忌客戶眼光,連上廁所都不敢隨意離席,工作環境十分壓抑。回頭想想,也許這次經歷反而是種「上天的保護」,讓我避免誤入這家公司。
雖然過程讓我覺得憤怒與無奈,但也算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希望我的分享能讓未來想在日本求職,特別是外商諮詢領域發展的人,多一份參考與警惕。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不吝 點讚、訂閱、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