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序一佛教的本意與流轉:從釋迦牟尼到華人世界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問佛》
序一
佛教的本意與流轉:從釋迦牟尼到華人世界

---

 一、佛教的核心本意

佛陀釋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印度創立佛教時,
其教義其實非常簡單,可以濃縮為兩個核心:

1. **覺醒 → 從無明中醒來,看清世界的真實狀態。

2. **因果 →一切行為皆有後果,善惡報應並非外力裁決,而是自然律。

在佛陀時代,佛法的實踐重點是:
守戒、修定、開慧,最終體驗「涅槃」,即徹底解脫輪迴之苦。
那是一條純粹的修行之道,沒有後世龐大的神祇信仰與儀式。

---

 二、佛教在傳播中的改變

佛教自印度傳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的文化、政治與社會條件影響,
逐漸形成許多「面貌」:

1. **地域文化吸收**

   * 在中國,佛教與儒家、道教融合,強調孝道、報恩、冥報。

   * 在西藏,佛教與當地薩滿結合,發展成密宗,強調咒術、灌頂與曼荼羅。

   * 在日本,佛教與神道共存,並衍生禪宗、淨土宗、日蓮宗等多樣形態。

2. **宗派分裂**

   * 最早分為上座部(南傳佛教)與大眾部(後成為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進一步發展出菩薩信仰(觀音、地藏等),佛陀形象逐漸神化。

   * 密教則加入了印度教密宗的儀式元素。

3. **信仰核心的轉換**

   * 早期佛教:強調自我修行、自力解脫。

   * 大乘佛教:強調菩薩願力與他力救度。

   * 淨土宗:只要一心念佛,即能往生極樂世界。

   * 現代佛教:有的回歸哲學性(人間佛教),有的仍偏向民俗信仰(燒香、求福報)。

---

 三、佛教在印度的消失

佛教誕生於印度,但在中世紀卻幾乎徹底消失,原因大致有二:

1. **種姓制度的壓制 → 佛教平等主義威脅到高種姓的既得利益,因而受到刻意打壓。

2. **缺乏後繼者 → 印度本土佛教在王朝更替與外來宗教衝擊下,
沒有出現強力護持者,導致逐漸式微。

結果,印度本土重新被「印度教」主導,
佛教反而在斯里蘭卡、東南亞、西藏、中國、日本等地開花結果。

換言之,佛教的發源地如今已不再是佛教的重心。

---

 四、中國佛教與道家的融合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道家思想發生了深刻交互影響:

** 語言層面:佛教經典翻譯時,借用了大量道家詞彙,例如「道」「無」「空」等。

** 思想層面:禪宗尤其受道家影響,強調直觀體驗、不可言說的真理。

** 實踐層面:佛寺與道觀在民間信仰裡往往並行不悖,
佛菩薩與道教神祇甚至被共同祭祀。

因此,今天華人世界的佛教,很難說是純粹的佛教,而是一種「佛道混融」的宗教文化。

---

 五、「道可道,非恆道也」與「佛可佛,非恆佛也」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

* 一旦你用語言去「說」道,它就已經不是「真道」。

* 真理永遠超越語言與概念。

如果將這句話轉用於佛教,就是:『佛可佛,非恆佛也』。

  * 你所認知的「佛」,不過是因緣中的一個「形象佛」「教義佛」「經典佛」。

  * 真正的「佛」——即覺醒本身——是不可言說、不可固定的。

這一句話,恰好總結了佛教二千多年來的歷史:

* 小乘佛、大乘佛、禪宗佛、藏傳佛,皆是佛,但都不是「恆佛」。

* 佛經、佛像、佛塔,都是方便法門,但不等於「覺醒」本身。

---

 六、結語

佛教自釋迦牟尼以來,歷經無數轉折:
從印度到中國,從出世修行到入世哲學,從自力解脫到他力救度。
它像一條大河,不斷被支流注入,也不斷被改道,早已不是源頭的模樣。

然而,若用老子的一句話來收斂,便是:『佛可佛,非恆佛也』。

真正的佛法,不在經典文字,不在神像儀式,而在於「此刻的覺醒」與「因果的實踐」。

這,才是佛教最初的本意。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楓學院➡詩無界◆話無邊
8會員
418內容數
《無界》 不是容納一切, 而是不再劃線。 寫詩、寫人、寫風聲裡的失語者。 寫黑色的幽默、夜市的低鳴、 寫那些說不出口的念頭,與不該存在的存在。 不屬於哪一邊,所以哪裡都是入口。 這裡是——無界。 這裡沒有主題,只有撞牆。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答非所問。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佛教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日.佛陀修行的目的是想著人該如何脫離生老病死這樣的苦.透過動畫故事與書籍來認識釋迦牟尼佛.
Thumbnail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佛教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日.佛陀修行的目的是想著人該如何脫離生老病死這樣的苦.透過動畫故事與書籍來認識釋迦牟尼佛.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