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
序一
佛教的本意與流轉:從釋迦牟尼到華人世界
---
一、佛教的核心本意佛陀釋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印度創立佛教時,
其教義其實非常簡單,可以濃縮為兩個核心:
1. **覺醒 → 從無明中醒來,看清世界的真實狀態。
2. **因果 →一切行為皆有後果,善惡報應並非外力裁決,而是自然律。
在佛陀時代,佛法的實踐重點是:
守戒、修定、開慧,最終體驗「涅槃」,即徹底解脫輪迴之苦。
那是一條純粹的修行之道,沒有後世龐大的神祇信仰與儀式。
---
二、佛教在傳播中的改變
佛教自印度傳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的文化、政治與社會條件影響,
逐漸形成許多「面貌」:
1. **地域文化吸收**
* 在中國,佛教與儒家、道教融合,強調孝道、報恩、冥報。
* 在西藏,佛教與當地薩滿結合,發展成密宗,強調咒術、灌頂與曼荼羅。
* 在日本,佛教與神道共存,並衍生禪宗、淨土宗、日蓮宗等多樣形態。
2. **宗派分裂**
* 最早分為上座部(南傳佛教)與大眾部(後成為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進一步發展出菩薩信仰(觀音、地藏等),佛陀形象逐漸神化。
* 密教則加入了印度教密宗的儀式元素。
3. **信仰核心的轉換**
* 早期佛教:強調自我修行、自力解脫。
* 大乘佛教:強調菩薩願力與他力救度。
* 淨土宗:只要一心念佛,即能往生極樂世界。
* 現代佛教:有的回歸哲學性(人間佛教),有的仍偏向民俗信仰(燒香、求福報)。
---
三、佛教在印度的消失
佛教誕生於印度,但在中世紀卻幾乎徹底消失,原因大致有二:
1. **種姓制度的壓制 → 佛教平等主義威脅到高種姓的既得利益,因而受到刻意打壓。
2. **缺乏後繼者 → 印度本土佛教在王朝更替與外來宗教衝擊下,
沒有出現強力護持者,導致逐漸式微。
結果,印度本土重新被「印度教」主導,
佛教反而在斯里蘭卡、東南亞、西藏、中國、日本等地開花結果。
換言之,佛教的發源地如今已不再是佛教的重心。
---
四、中國佛教與道家的融合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道家思想發生了深刻交互影響:
** 語言層面:佛教經典翻譯時,借用了大量道家詞彙,例如「道」「無」「空」等。
** 思想層面:禪宗尤其受道家影響,強調直觀體驗、不可言說的真理。
** 實踐層面:佛寺與道觀在民間信仰裡往往並行不悖,
佛菩薩與道教神祇甚至被共同祭祀。
因此,今天華人世界的佛教,很難說是純粹的佛教,而是一種「佛道混融」的宗教文化。
---
五、「道可道,非恆道也」與「佛可佛,非恆佛也」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
* 一旦你用語言去「說」道,它就已經不是「真道」。
* 真理永遠超越語言與概念。
如果將這句話轉用於佛教,就是:『佛可佛,非恆佛也』。
* 你所認知的「佛」,不過是因緣中的一個「形象佛」「教義佛」「經典佛」。
* 真正的「佛」——即覺醒本身——是不可言說、不可固定的。
這一句話,恰好總結了佛教二千多年來的歷史:
* 小乘佛、大乘佛、禪宗佛、藏傳佛,皆是佛,但都不是「恆佛」。
* 佛經、佛像、佛塔,都是方便法門,但不等於「覺醒」本身。
---
六、結語
佛教自釋迦牟尼以來,歷經無數轉折:
從印度到中國,從出世修行到入世哲學,從自力解脫到他力救度。
它像一條大河,不斷被支流注入,也不斷被改道,早已不是源頭的模樣。
然而,若用老子的一句話來收斂,便是:『佛可佛,非恆佛也』。
真正的佛法,不在經典文字,不在神像儀式,而在於「此刻的覺醒」與「因果的實踐」。
這,才是佛教最初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