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來到軍艦岩的步道上,呼吸還帶著氣喘,我一步步往上攀爬。沿途的樹影在晨光中斑駁,泥土混合著草香的氣味撲鼻而來,心情本已隨著山林的氣息慢慢沉澱。就在我專注於每一步的時候,眼角突然捕捉到一個身影:一個中年男子,蹲在步道旁的草皮上,手裡揮舞著鐮刀,熟練地將三米寬的雜草修整整齊,然後用掃帚仔細清理地面的殘葉與碎草。他動作專注而從容,每一刀都帶著決心,每一掃都帶著耐心。

看著他認真工作的樣子,我心裡湧起一種莫名的敬意。這個人明顯不是政府的清潔工,也沒有任何官方的任務,只是單純的山友。他的登山背包整齊地放在一旁,旁邊還有水壺、掃把,顯然是一個常來此地的熟悉面孔。我不禁好奇:是什麼讓他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在這條步道上整理雜草?為什麼不只是走過,享受自然,而要去做這些額外的工作?

相較於軍艦岩的步道,其他地方的步道顯得截然不同。像是碧潭和美山,雖然也是熱門的登山路線,但步道旁的雜草未曾有人整理。路越來越窄,樹葉和泥土堆積在地面上,使行走變得不那麼舒適。雖然仍有許多人在這些路上行走,但大多匆匆而過,沒有停留,沒有注意到環境的細節,也很難感受到一份被照顧的貼心。兩者對比之下,差異十分明顯:一條由山友自發維護的步道,能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與用心;而一條缺乏整理的步道,則容易讓人只想趕路而已。
這種自發的行動,不僅僅是對步道的整理,更是一種精神的展現。它提醒我們,即便是微小的努力,也能影響他人的體驗與心情。軍艦岩的步道上,這位山友的每一次鐮刀揮舞、每一次掃刷,都像是在傳達一種理念:自然與人共存,環境的美麗需要我們用心去維護。這份用心不是被迫的,而是源於對山林的喜愛,對同伴的尊重,以及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

當然,從理論上說,維護步道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區裡的管理部門應該提供完善的步道維護和清潔服務。然而,政府能否注意到這些小而美的細節,並鼓勵民眾自發參與,才是真正能夠讓山林環境持續改善的方式。軍艦岩的這位山友,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熱愛與責任不需要條條框框,只要有心,人人都能成為守護環境的一份子。
走下山的路上,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步道上,我的心情格外輕盈。或許,人生也是如此:有些努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條步道的整潔,不只是對登山者的禮遇,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當我們願意超越自我,去做那些看似無必要的事情時,世界就會回報我們以更美好的景象。
從文創的角度來看,一條步道如果有人定期整理,就像是一個持續產出的作品,步道的「品牌」因此得以維持;而若步道長期無人整理,日漸荒蕪,便缺乏了新的「內容輸出」,自然也難以吸引人前來健行。久而久之,步道的品牌形象便會逐漸凋零,失去應有的活力與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