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跟我抱怨,家裡兩個小孩下課回來,一起玩不到三分鐘就爭草,天天如此,吵到雞飛狗跳。她說自己一邊煮飯、一邊聽到後面尖叫聲、哭聲此起彼落,真的快抓狂。我聽完笑一笑,拍拍她肩膀說:「別以為只有你這樣,其實大部分有兄弟姊妹的家庭,都免不了這場『世紀大戰』。」

孩子為什麼老是吵?
其實,小孩吵架背後不是單純「愛鬧」,而是有幾個原因:
- 叛逆期來報到 小孩到某個年紀就開始有主見,你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他不是故意氣你,而是要告訴世界:「我也有想法!」
- 手足的競爭心態 兄弟姊妹之間最常聽到的就是「為什麼他可以,我不行?」這不是為了玩具,而是爭「關注感」。在他們眼裡,只要爸媽偏心一點點,就像天塌下來一樣。
- 還不懂體諒 我們大人覺得:「你看不到我在忙嗎?能不能安靜一點?」但小孩真的還沒那個能力去設身處地想。他們的世界很單純,就是「我想要」。
大人要先穩住自己
朋友跟我說,她常常煮到一半,吵到氣得丟下鍋鏟大吼。結果小孩立刻哭更慘,還說「大人都不公平!」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其實,大人心態要先調整:
- 吵架不是災難,它是孩子練習怎麼表達、怎麼爭取的過程。
- 公平不是一模一樣,有時候你覺得給兩個孩子同樣的東西才公平,但孩子要的可能是「專屬的陪伴」。
- 大人先冷靜,不然場面只會更失控。
幾個小撇步,給天天被吵爆的爸媽
- 先訂規則 很簡單,跟孩子講好:吵架可以,但不能打人,聲音太大要先冷靜。這就像遊戲有規則,不是隨便亂來。
- 學會輪流說話 我朋友試過,她坐在中間當「小法官」,規定一個人先講完,另一個才能講。雖然一開始還會插嘴,但慢慢他們會習慣「傾聽」。
- 角色互換 孩子常說:「為什麼是我要離開?」這時可以讓他換位思考,問:「如果你是哥哥,你會怎麼感覺?」讓他慢慢學會同理。
- 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真的吵到沒完,不如直接轉場。像是請他們幫忙擺碗筷,或者設一個小比賽,把精力轉去做事。
- 安排一對一時間 很多吵架其實是因為「想要獨占爸媽」。如果能分別抽時間單獨陪陪,孩子會覺得自己有專屬的位置,吵架自然會減少。
- 要懂得誇獎 當孩子願意退一步時,別忘了立刻肯定:「你剛剛願意先冷靜,我很佩服你。」這比一直責罵更有用。
不要陷入「誰對誰錯」
孩子爭執,很多時候根本沒有標準答案。爸媽如果老是偏袒其中一個,另一個一定會覺得更受傷。所以,不用花力氣當法官,重點是「怎麼解決問題」。
你也是孩子的榜樣
孩子怎麼學處理衝突?看大人!如果我們一不爽就大吼大叫,他們就會覺得「大聲就是贏」。反過來說,如果爸媽能冷靜、會協商,孩子自然也會模仿。
接受生活本來就吵
很多爸媽會想:「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安靜一點?」但事實是——有孩子的家,本來就熱鬧。吵鬧不是失敗,而是生命裡的真實。孩子在吵的過程中學東西,大人也在學耐心。
心語
所以啊,與其期待「孩子不要再吵」,不如把它看成一種練習。今天吵一場,明天也許就學到一點點怎麼表達、怎麼退讓。
有時候你會覺得煩,但回頭看,也許多年後,這些吵鬧的場景反而會成為回憶裡最真實、最溫暖的一部分。
事實上,我覺得這也算是生活修練的一部分。吵,是常態,不吵,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