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甜點在日本是剛需 ?
日本的「甜點剛需」其實是多個文化、經濟和社會習慣交錯的結果,並不是因為每個日本人都嗜糖。幾個關鍵線索:
1. 贈禮文化超厚
在日本,「手土產」(お土産)和「御中元、御歳暮」等季節禮盒,是維繫人際關係的基本禮儀。甜點、和菓子、西式點心最方便:保存期剛好、包裝漂亮、不分男女老少。這種社交禮數幾乎讓甜點成了日常消耗品。2. 點心=日常節奏
下午三點的「おやつ時間」是從江戶時代留下的習慣,本來是農忙後補充能量,後來演變成全民下午茶。再加上便利商店文化,一杯咖啡+小甜點是很多上班族的微型療癒。
3. 產業鏈與地方經濟
各地觀光都會推出特色和菓子或限定甜點,帶動地方品牌。旅遊、鐵道便當、車站限定伴手禮,甜點是最好發揮的品項。對地方政府來說,甜點是推觀光的可靠武器。
4. 美學與季節感
日本很重視「旬」(當季),和菓子跟著節氣換口味、外型、顏色。甜點被視為藝術與季節的結合,吸引願意付高價的消費者。
所以「剛需」不只是嘴饞,而是社交必備+文化習慣+觀光經濟的總和。
即使有人不特別愛甜,也很可能因為送禮、聚會、公司禮儀而固定購買。
在這樣的環境裡,甜點店的市場需求就像米飯一樣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