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休克新策略:多學科團隊與機械支持的介入時機
定義與不斷變化的病因學
心因性休克(CS)被定義為心臟功能障礙導致組織灌注不足的臨床狀況,表現為低血壓且對容量復甦無反應。典型的血流動力學特徵包括血壓低於 90、心臟指數(CI)小於 2.2,以及肺楔壓高於 15,並伴隨缺氧、少尿等灌注不足的臨床跡象。雖然急性心肌梗塞(AMI)曾是導致 CS 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的趨勢顯示,急性發作的慢性心衰竭(HF)患者佔比已接近四成,與 AMI 引起的休克比例相當。無論病因如何,CS 的管理仍具挑戰性,且死亡率超過 50%,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幾無改善。
病理生理學重點與風險分級
在 CS 的病理生理學中,右心室(RV)的功能至關重要。右心室衰竭會導致靜脈壓力升高,並使室間隔移位,進而損害左心室的舒張期填充。
值得注意的是,升壓藥物和正性肌力藥物的使用,會使乳酸水平迅速升高,並大幅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醫界在 2019 年提出了一個分級系統(SKY 分類),將休克進程從「風險」分級至「極度危急」。其核心目標是避免患者從血流動力學休克轉變為代謝性休克。
臨床資料顯示,休克持續的時間越長,死亡率便會隨之增加。在不同的休克表型中,心臟代謝型休克(Cardio-metabolic shock)的患者具有最高的死亡率。
機械循環支持與早期介入的效益
面對 CS,機械循環支持(MCS)設備的作用機制各異:
- 主動式心室卸載(如 Impella)通過減少舒張末期容量來運作。
- 體外膜肺氧合(ECMO)則屬於循環支持,但可能導致舒張末期壓力及容量增加。
傳統上,輔助設備常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後置放,但當代研究顯示,在 AMI 患者中,若能在 PCI 前置入 MCS,能顯著提升存活率。
一項突破性試驗證實,對於 CS 患者,臨時 MCS 可帶來 180 天全因死亡率的顯著降低。然而,這項效益必須與相應的風險相權衡,因為接受臨時 MCS 的患者,發生出血、肢體缺血、動脈血栓和感染的風險也顯著增加。
監測工具與多學科團隊的重要性
準確的監測對於指導治療至關重要。Swan-Ganz 導管能協助確認心臟受損的程度、指導藥物選擇,並判斷是否需要升級或撤除支持。此外,臨床醫師可利用軟體工具來快速評估患者的預後和分級。
歷史上,CS 照護面臨著缺乏治療指南、辨識延遲和照護破碎等障礙。為克服這些問題,建立系統性的多學科休克小組至關重要。
休克團隊需高度協作,利用即時通訊技術,迅速召集所有核心成員,在床邊共同制定決策。該醫院的經驗顯示,實施標準化協議後,整體生存率大幅提高。尤其是對於極度危急(SKY E 級)的患者,出院存活率可提高至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