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的不同,是他們兩人遇到市場好壞的「出場順序」。
Alex的運氣很差,退休後的前五年,市場慘淡,每年報酬率都是負的,之後市場才迎來大反彈。而Jamie的運氣正好相反,他退休的前五年市場一片榮景,之後才遇到下跌。同樣的起點,同樣的終點,同樣的平均報酬,但結局卻有著天壤之別:三十年後,Jamie的戶頭裡依然留有一大筆錢,可以安享晚年;而Alex的退休金,卻在第二十六年就提前耗盡,陷入了無錢可用的困境。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這是每一位退休者都可能面臨的殘酷現實。
這個決定了Alex與Jamie不同命運的隱形殺手,就是所謂的「序列報酬風險」,或簡稱「序列風險」。這個風險告訴我們,對於一個需要持續從中提款的投資組合來說,報酬的「平均值」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真正致命的是「壞運氣」是不是在最脆弱的時候第一個來敲門。
序列報酬風險:為何同樣的平均報酬,卻有兩種退休命運?
序列風險的數學本質,其實是「負複利」與「固定提款」之間的一種毀滅性共振。
在我們職涯的「資產累積期」,市場的短期波動反而是朋友,因為我們是「淨買入者」,每一次的下跌,都讓我們手上的資金能買到更多、更便宜的資產份額,這種時候的下跌對我們來說都是買入的機會。但在退休後的「資產提領期」,我們的角色一百八十度轉變,成了「淨賣出者」,這時市場波動就從朋友,變成了最可怕的敵人。
當市場在你退休初期就遭遇連續的負報酬,你的千萬本金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就縮水到七百萬。但為了生活,你依然需要從中提領固定的四十萬(假設為最低生活需求),這筆提款佔你總資產的比例,就從原本的4%飆升到了5.7%。
你等於是在資產最便宜、最不該賣的時候,被迫賣掉了更大比例的一塊肉。這個行為,會永久性地、不可逆地削減你用來等待市場復甦的本金。就算後續市場迎來了報復性反彈,你那變得更小的本金,也再也追不回原本應有的高度。這就是Alex的悲劇所在,他的計畫,在退休初期的那幾年,就已經受到了無法彌補的內傷。
不只是報酬順序,還有「通膨順序」的隱形殺手
這個關於「順序」的風險,其實還有一個更隱蔽、更陰險的變體。這正好也深化了我們之前聊過的「實質報酬」概念,當時我們關注的是通膨的長期侵蝕,但現在我們要看到通膨的「短期突襲」同樣存在著序列風險。
我把這個稱為「通膨序列風險」。它的意思是在退休初期所在的經濟體剛好遇到連續的惡性通膨。
大家應該還記得前兩年歐美國家那種近10%的恐怖通膨,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通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逆性」,一次10%的通膨,會讓所有物價永久性地站在一個新的、更高的台階上,它不像股價,可以期待有「漲回來」的一天。
這種通膨的突襲,會對退休提款計畫造成雙重打擊。一方面因為物價上漲,可能被迫需要提領比預期更多的錢來應付生活,好比說計畫領四十萬,但實際需要四十五萬。另一方面,高通膨往往伴隨著央行的升息,這又會讓投資組合中用來避險的「債券」部位價格下跌。
這種資產與負債(生活開銷)兩端同時惡化的狀況,會極大地加速本金消耗,其破壞力完全不亞於一場股災。
高股息策略的致命盲點:「股價與股息」的雙殺風險
這個序列風險的觀念,對於許多習慣「以股養老」的台灣投資人來說尤其需要被正視。很多人喜歡存高股息ETF或金融股,依賴它們每年看似穩定的5-6%配息,來當作退休後的主要現金流。這個策略在承平時期看似美好,但在面臨系統性風險時卻可能存在一個致命的盲點。
在像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那樣的系統性危機中,市場面臨的不只是普遍性的股價暴跌,更可能是企業獲利的大幅衰退。當企業賺不到錢,它們自然會選擇削減甚至取消股息的發放。
這會導致高度依賴股息的退休人士,面臨「股價」與「現金流」的雙重打擊,也就是所謂的「股價與股息雙殺」。資產總值大幅縮水,同時賴以為生的現金流也跟著斷炊,這會迫使在最糟糕的時機賣掉已經嚴重虧損的股票來換取生活費,完美地落入了序列風險最惡劣的陷阱之中。
傳統解方的反思:為何水泥鞋跑不了馬拉松?
好了,既然序列風險這麼可怕,那該如何應對?傳統的理財規劃教科書,給了我們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答案,像是「退休滑行路徑」(Glide Path),也就是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降低股票比例,增加債券比例;或是「現金水桶策略」(Bucket Strategy),在戶頭裡保留幾年份的現金,以便在市場下跌時,不用賣股票。
這些方法的邏輯都是為了降低退休初期的投資組合波動,進而減緩序列風險的衝擊。
但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卻發現這些方法可能弊大於利。原因在於從一個長達三十年、甚至更長的退休生活來看,通膨對我們購買力的長期侵蝕,是一個比短期市場波動更根本、也更致命的風險。而現金和名目債券雖然短期內價格穩定,但它們的長期實質報酬極低,是抵禦通膨最差的工具。
當我們為了追求短期的「價格穩定」,而過度配置這些低回報資產時,我們其實是犧牲了整個投資組合長期「戰勝通膨」的能力。
羊羹我自己有個比喻,這就好比說我們為了怕出門時被路上的小石子絆倒,所以決定穿上一雙極度笨重、但非常防滑的水泥鞋。這雙鞋確實能讓我們在走前幾步路時非常穩,但如果我們要走的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馬拉松,這雙鞋的沉重,幾乎注定會讓我們在中途就筋疲力竭,最終無法抵達終點。
以債抗通膨?一個看似完美的策略,以及它在退休期的現實門檻
聊到通膨,有些更進階的觀點會提出,可以善用「優質債務」來對抗通膨。這個邏輯是,通膨會讓「錢」的實質購買力下降,這對「債權人」不利,但對「債務人」卻是一件好事。
因為我們借到的是今天購買力還很強的錢,而未來要償還的,卻是購買力已經被侵蝕的、比較「薄」的錢。最經典的操作就是在資產累積期,利用長天期的固定利率房貸,來鎖定一個硬資產,讓資產價值跟著通膨水漲船高,而負債的實質價值卻被通膨悄悄吃掉。
這個策略理論上非常完美,但它在「退休期」卻面臨著極高的現實門檻。就像我們上次聊到的,退休人士因為沒有了主動的薪資收入,在銀行眼中風險較高。
就算我們敢借,銀行也未必敢撥款。銀行普遍採用的「年齡 + 貸款年限 ≤ 75」這類不成文的公式,基本上就限制了退休人士想從零開始,利用新的長期債務來進行財務操作的可能性。這個管道對多數人來說,在退休那一刻就已經被關上了。
解方一:改變提款行為,而非改變資產配置
那麼如果傳統的避險策略有缺陷,進階的財務操作又有門檻,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一些新的研究給出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思考方向: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於我們的「資產配置」,而在於我們「提款的行為」。
這個觀點認為序列風險之所以會造成災難,根源在於我們「僵固的提款行為」。我們試圖從一個本身就充滿變數的資產池中,去抽取一個固定不變的現金流,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與其花費心力去調整資產的比例不如讓我們的提款規則本身,就變得更有彈性。與其說是「序列報酬風險」,不如更精準地稱之為「序列提款風險」,因為報酬的順序我們無法控制,但提款的紀律卻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
解方二:從「固定百分比」到「護欄策略」的演化
如何讓提款變得有彈性?一個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從傳統的「4%法則」(提領初始本金的4%,之後跟隨通膨調整),轉變為「固定百分比提領法」(每年都提領「當下」總資產的4%)。
這個方法從數學上就保證了我們的資產永遠不會歸零,因為我們永遠只領取剩下資產的一部分。當市場上漲,資產變多我們就自動為自己加薪;當市場下跌,資產縮水我們就自動減薪,與市場共體時艱。
這個方法雖然從根本上解決了破產風險,卻也帶來了另一個極端的挑戰:退休收入的劇烈波動。一年領一百萬,隔年可能只剩五十萬,這種雲霄飛車式的現金流,對多數人來說,在心理上和生活規劃上都難以承受。
為了讓這個策略更具人性,金融研究者們設計出了一種更圓融的「護欄策略」(Guardrail Method)。它的核心原則不變,一樣是每年提領資產的一個固定百分比,但它為每年的提款「金額」,設定了增減的上下限,好比說「今年的提領金額,跟去年相比,增加不得超過5%,減少不得超過3%」。
這個「護欄」機制,像是一個避震器,它既保留了計畫的彈性,又大幅平滑了我們實際拿到手的現金流,避免我們的生活品質出現毀滅性的波動,是一個兼具了數學理性與人性關懷的進化版策略。
解方三:一個幾乎免疫風險的策略,以及它高昂的代價
除了讓提款更有彈性,還有沒有其他更釜底抽薪的辦法?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回歸到我們更早之前討論過的「安全邊際」概念上,也就是在遊戲開始前,就為自己準備超厚的血條。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計算出,退休後每年需要四十萬的開銷,傳統4%法則需要我們準備一千萬的本金。但如果我們為自己設立一個更高的目標,創造一個「現金流緩衝區」,讓我們的投資組合每年能穩定產生六十萬的現金流,但我們依然只花四十萬。這多出來的二十萬,就是我們的安全邊際,我們可以將它重新投入市場。
在這個模式下我們等於還在持續地工作與投資,角色依然是「淨買入者」。只要市場的下跌,沒有讓我們的現金流縮水超過三分之一,我們就永遠不需要動用到本金。
這個策略,幾乎可以完全免疫傳統的序列風險。但它的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那就是我們必須在退休前,想辦法累積一個比原先目標高出至少50%的龐大資產。這又回到了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有效地累積資本?這又需要我們活用之前提過的「三大拉桿」:提高儲蓄、延長時間、或是調整目標。
這個方法唯一的問題點在於,即使我們拉開了近33%的安全邊際,在歷史上確實崩跌低谷距離高點33%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我們有能力拉到兩倍資金再退休50%安全邊際更幾乎免疫了市場的系統風險,但是我們仍然無法確保自己在市場不景氣時有餘裕再投入,會幾乎在市場榮盛時期買入股票。羊羹覺得這個時候的自身選股策略可能會比去投資ETF重要很多很多。
終極挑戰:當我們活到120歲,但腦袋不再靈光時怎麼辦?
好了,假設我們已經透過上述的策略,設計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退休提款計畫。但這裡還有最後一步,一個最充滿人性、也最常被忽略的終極風險:認知退化。
一個再怎麼精算、需要每年打開Excel重新計算的「最佳化」策略,如果在他最需要被執行的那一天,因為執行者本人,也就是八、九十歲的我們,記憶力衰退、心力交瘁而無法被執行,那這個策略的價值就是零。一個好的退休計畫,不只需要在數學上可行,更需要在行為上「防呆」。
從「最佳化策略」到「極簡化系統」的轉變
面對這個終極挑戰,我們的思考就必須從設計一個「策略」,轉變為設計一個能自動或半自動運行的「系統」。一個我們在頭腦最清楚的現在,就打造好,然後能讓未來的自己,甚至是家人,可以憑著極度簡單的規則就去遵循的系統。
這時候,一些之前因為「數學上非最佳」而被我們暫放一旁的策略,反而可能因為它們的「簡潔性」而重新具備了價值。
好比說,「水桶策略」,它的價值不在於數據回測,而在於它的直觀與心理安定效果,它將複雜的決策簡化為「今年市場好不好?」這個簡單問題。
另一個更極致的作法是在退休初期,就拿出一部分的資產,去購買能提供終身穩定現金流的「通膨連結年金」,為自己打造一個永不貶值、也完全不用管理的「退休金底盤」。
而整個系統的基礎依然必須是一個永不熄火的「增長引擎」。鑑於我們這代醫學的進步後可能會活到120歲(人類這個物種壽命極限預期在130上下),一個長達五六十年的退休期,意味著通膨才是我們最根本的敵人,如果退休後的未來都維持著穩定的健康溫和通膨,年化2%的通膨率在五十年後也會將五百元一天的伙食費變成1345元,光吃飯一年就要五十萬。
我們的投資組合中,必須永遠保有一個相當高比例的、分散在全球的股票部位,因為這才是唯一在歷史上被證明,能夠長期、穩定地提供顯著「正實質報酬」的資產類別。
我們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策略,而是一個有韌性的系統
一個真正好的退休計畫,或許不是回測數據最漂亮的那一個,而是那個足夠好 (Good Enough),能讓我們安然度過風暴;也足夠簡單 (Simple Enough),能讓我們在記憶模糊時,依然能輕易遵循的計畫。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陪伴我們終老、充滿韌性的個人化財務生態系統。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序列風險與退休提款的QA總結
- Q1: 到底什麼是「序列報酬風險」?
- A: 它指的是,在需要定期從投資組合提款的「退休期」,投資報酬發生的「順序」會對計畫的成敗產生巨大影響。即使長期平均報酬率相同,若在退休初期就遭遇連續的市場下跌,會因為被迫在低點賣出資產,而對本金造成難以彌補的永久性傷害,最終可能導致退休金提前耗盡。
- Q2: 傳統上用來降低風險的「股債配置」或「現金水桶」,為何可能不是最佳解?
- A: 因為這些策略,為了追求短期的價格穩定,而配置了過多長期實質報酬率極低的現金或債券。在長達數十年的退休期間,這些資產的購買力,會被通膨嚴重侵蝕,反而可能導致整個計畫因「成長動力不足」而失敗。這是一種為了躲避短期波動,卻撞上長期通膨冰山的風險。
- Q3: 面對序列風險,什麼是更根本、更有效的應對方式?
- A: 更根本的解方,是從改變「僵固的提款行為」著手,也就是採納「彈性提款策略」。與其試圖控制無法預測的市場,不如讓我們自己的開銷,能對市場狀況做出反應。透過像是「護欄策略」這種動態調整機制,或是建立強大的「現金流緩衝區」,都能大幅降低在市場低點侵蝕本金的風險,從而建立一個更有韌性的退休系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我一直相信投資不只是數字,更是知識和實踐的累積。我的存股紀錄,是想分享背後的思考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報明牌。希望這些真實的經驗,能陪著你找到自己的投資步調。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